问题直击
农村集体“三资”,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村集体资金用在哪、资产如何保值增值、资源该分给谁,直接关系农民利益和农村基层稳定,是基层监督的重中之重。透过查处的典型案件来看,村集体资金被随意使用、资产被随意处置、资源被随意占用等问题屡禁不绝,底数不清、管理混乱、责任不明成为农村“三资”管理顽瘴痼疾。结合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的推广运用,福建全方位、多角度摸清村级“三资”家底及运行风险,加强“三资”监管,交给村民一笔“明白账”。
在农村集体“三资”中,排在首位的是资金。资金使用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群众看不见、难监督,违规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对此,福建的解题路径是促“有效公开”,让村集体资金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上全过程公开,既“静态公开”,也“动态公开”,同时试点推行村级财务支出“未公开不审批机制”。
静态公开,就是直接拍照发布,在微信群里晒出照片;动态公开,就是实时视频公开,在微信群里实况直播。“动”“静”结合,将村集体资金收入与支出等,全过程在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上晾晒,让群众第一时间看到、知晓。为切实保障群众对村集体资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省纪委监委推动建立的有关机制要求,村干部哪天“直播”,必须提前在群里预告。
村里的钱怎么花,群众拿起手机一点便知;发现问题,可直接在平台反映。“北楼村城乡供水一体化资金去向不明……”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上看到群众反映的问题后,福清市纪委监委随即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北楼村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存在资金使用不规范、部分环节未按规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问题。最终,4名村干部受到组织处理,相关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借助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的公开,基层监督执纪更加有的放矢。”福清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闽侯县纪检监察干部向村民了解村集体“三资”管理意见建议。黄巧丹/摄
比起事后发现,事前防微杜渐,更有助于资金的监管。“你们村这些原始票据,怎么没有在平台事前公开板块晾晒3天?请你们先公示,且群众没有异议再来签批。”2023年12月13日,在平台上发现坑边村的问题后,晋江市深沪镇村财代理中心工作人员当即向该村报账员提出整改要求。据了解,这跟省纪委监委推动试行的“未公开不审批”机制有关。按照有关规定,村级财务支出必须提前在微信群公示,群众无异议后才能报支、报批。制度保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倒逼村干部谨慎用权,让村集体资金使用更加规范,比较有效地遏制了在资金方面容易出现的“跑冒滴漏”问题。
武夷山市星村镇生态茶园内,茶农忙着采摘春茶。李硕/摄
“三资”,除了资金,还有资产和资源。围绕解决村集体资源资产交易环节问题多发频发、各类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问题,福建省漳州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023年初,漳州市纪委监委调研发现,有的村明明守着“金山银山”却在“饿肚子”,根源就在于“四包”乱象:土地发包价远低于市场价的“低价包”、承包期限远超法定期限的“长期包”、村干部任性用权处置集体资产资源的“权力包”、发包合同不规范导致村集体额外支付承包人补偿款的“冤大头包”。针对“四包”问题,漳州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农业农村局,探索试行定底价、定年限、定程序、定约束条款,纪检监察机关进行全过程监督的“四定一督”工作机制。
“四定一督”,从“发包”问题源头入手,以“四定”堵漏洞、补短板、促规范——市农业农村局根据各类资产资源的地力水平、产出效益和5年来同地域同类别资产资源交易平均价格等因素,确定交易底价,破解“低价包”。针对“长期包”,规定发包年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若超出,则需按程序报送乡镇(街道)和县级主管部门核实。为防止“权力包”,规范交易流程,制定从方案提出、项目报备、村(居)民代表大会讨论表决到签订合同等11个程序,并全程公开。通过统一制定发包合同范本,明确严禁拖欠承包款、额外建筑物补(赔)偿等约束条款,防范“冤大头包”问题。
为提升“督”的质效,漳州将“四定一督”机制与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深度融合,搭建线上线下立体监督网,一方面将全市各村“三资”底册、经济合同、发包处置、日常监管等情况全部登记录入系统,设置信息公开、数据分析、监测预警等功能;另一方面,要求新发包的村资源资产全部在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全过程公开、直播。2024年4月,芗城区天宝镇山美社区通过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对新建成的78口鱼塘“发包”过程进行“阳光直播”,镇纪检监察干部、村级党风监督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等在线参与监督。最终,“发包”价格溢价470%,取得了增加村集体资产、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
平台与“四定一督”机制融合贯通,靶向纠治村集体资产资源“四包”乱象,有力促进了村集体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今年以来,漳州市长泰区陈巷镇新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成功突破60万元,较2023年增长超6倍,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强”。截至目前,漳州全市累计追回拖欠资金6194.75万元,整改问题合同6819份,重新规范发包各类资源资产4543宗,带动全市村财增收5.4亿元,每个村(居)平均增收34.7万元。
福建各地在扎实推广运用好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同时,积极完善相关配套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权力监督体系,全力打通“三资”监管“最后一公里”。福州市闽侯县纪委监委推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与闽侯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系统贯通融合,同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六看六查”工作机制,推行“无公开不审批”工作制度,运用“村(居)干部晾晒+群众监督+包村干部审核+相关主管部门审批”的工作模式,加强“三资”监管。平潭综合实验区纪工委监察工委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深化“委机关+派驻纪检监察组+村级纪检委员”组团监督体系,“线上+线下”双线串联,强化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健全制度、促进治理闭环管理。
数字赋能、线上监管、机制融合贯通,持续扎紧“三资”防护栏,有效杜绝了对村资金暗箱操作的可能,进一步压缩了在村集体资源资产上权力寻租的空间,村“三资”监管逐步走上阳光透明的轨道,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2023年,漳州全市反映“三资”领域的信访件同比下降50.5%。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12期,作者:杨特团 林佩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