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科技赋能基层监督】“小平台”撬动基层监督“大格局”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4-06-17 18:10

在福建省建宁县伊家乡笔架村,当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微信群公示了一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分配明细表,群里顿时热闹起来,村民们对分配明细表提出一连串问题;在连城县庙前镇芷红村,山门桥建设项目施工方代表在直播镜头前对工程的工期和质量作承诺发言,200余位村民线上围观;在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竹田村,村民通过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反映照明路灯故障,很快就收到平台“已派工作人员维修”的反馈……

平台看公示、群里看直播、诉求群中发、举报一键达,如今已成为福建不少村民的“新时尚”。这背后,是福建省纪委监委以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为支点强化基层监督、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创新举措。

调研求解监督难题,基层经验全省推广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用好深学习、实调研、抓落实工作方法,2022年下半年起,福建省纪委监委带着“做强基层监督提升群众获得感”这一课题,分赴全省各地开展一线调研,发现基层监督点多、线长、面广、事杂,力量薄弱、能力不足、下沉不深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而监督不深入不到位,必然造成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易发多发。从近两年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信访件看,反映村(居)党员干部的信访件占比31%左右。

难题如何破解?在对始于安溪探索、源自泉州实践的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进行“解剖式”调研时,调研组发现,该平台利用微信群便捷便民、直联群众的优势,诉求处置快速高效,权力公开直观透明,为做强基层监督提供了有力抓手。一组数据更直接体现了其效果:对比平台上线前后一个时期,泉州全市涉及村(居)干部的检控类初次举报件同比下降37.5%,其中全市102个软弱涣散村(居)检控类初次举报件同比下降53.85%。

“2022年,我们完成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在全省部署推广的各项软硬件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考虑将‘监督一点通’平台功能与微信群特色功能融合,一体谋划、一体建设、一体推广,打造具有我省特色的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福建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在充分调研论证后,此项工作被列入2023年省纪委全会工作报告。

按照“省推市管、分级负责”思路,2023年5月起,以“微信群+小程序+管理后台”为总体架构的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在福建全省推广。平台前端延伸监督触角,采取“村村有群、户户入群”模式,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群主,乡镇的挂村领导、纪委干部、经管站等站所干部也加入群里;中端开发小程序,拓展公开村务信息、收集处置群众投诉和民生诉求等监督功能,可链接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监督一点通”平台;后端则搭建管理后台,汇集微信群和小程序的数据。目前,全省连接管理17000多个村(居)近4万个微信群,近1000万人入群参与。

建这么多微信群,会不会增加基层负担、催生新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我们系统整合疫情转段后各村散落闲置的微信群,并没有另起炉灶。”福建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陈金塔介绍,对群众来说,只要加入所在村居的微信群,不需要额外下载APP或者搜索、登录小程序;对基层干部来说,那些重叠冗余、让人疲于应付的工作群需要在减负中减去,而这样一个密切与群众联系的群恰恰应该加上。

村级事务公开晾晒,群众监督有了“掌中宝”

平台建起来,更要用起来,只有群众认可、广泛参与,才会有生命力。坚持用户思维、群众视角,福建省纪委监委聚焦村民普遍关心的话题和“微腐败”易发多发领域,推动各级纪委监委会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建设等部门,按照党务、村务、“三资”、项目、民生资金和其他六大类,梳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细化公开内容、时限等要求。村干部每月把发展党员、宅基地审批、低保户资格评定等情况以及工程立项、招标、施工、支付等过程在监督微信群里晒出来,直接拍照发布,让群众第一时间就可以看到。

今年2月,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纪委收到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发出的预警提示,有群众在平台的“群众诉求”栏目留言:“我的低保金被村干部截留了。”收到留言后,镇纪委立即开展核查,发现该村党支部委员李某某私自将村民谢某的部分低保金调整给另一名非本村籍困难群众,时间长达3年10个月。在镇纪委的介入下,李某某意识到错误并主动将被调整的低保金退还给谢某,态度较好。最终李某某因侵害群众利益,且存在其他违纪行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以前,村务信息张贴在村部公示栏上,群众获取信息少,慢慢也就不愿意去看了。”在龙岩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伍功武看来,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将村级事务公开由“墙上贴”变为“掌中晒”,等于把监督的“菜单”端到了老百姓面前,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乡亲也可以远程查看、参与村里的大小事。而借助微信的即时功能,将村级资产资源处置、工程招投标等在监督微信群在线直播,变静态公开为动态公开,群众更是喜闻乐见。今年来,平和县崎岭乡各村在小微权力监督微信群直播村级小额工程招投标及施工建设全过程,共吸引1500余名群众在线观看。

以透明换取信任,以监督赢得民心。越来越多群众喜用、爱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有效提升了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打通了群众监督的堵点痛点。泉州市纪委监委开展的线上问卷调查显示,77.91%的群众表示“经常”使用监督微信群查看村务公开内容,90.02%的群众“非常支持”通过直播公开村级重大事务。

村干部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寿宁县平溪镇湖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善文坦言,一开始对在线公开不无顾虑,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渐渐尝到了“甜头”:“群众的质疑少了、信任多了,激励我们更用心做好村里的工作。”


莆田市纪检监察干部通过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后台,“一屏尽览”本地数据,分析研判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吴震/摄

急难愁盼全程督办,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上,群众除了可以看到村务公开情况,也可以通过文字、语音留言、随手拍等方式求助、咨询,还可以通过监督微信群里嵌入的小程序录入急难愁盼问题,值班村干部则第一时间跟进、回复、解决,村级无法解决的,就逐级上报到乡镇和上级部门,自下而上、快速高效。

“如今杨桃价格好了,我们果农也安心了。”看到一筐筐新鲜的杨桃顺利卖出,云霄县下河乡下河村村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此前,村民通过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反映杨桃收购价格差异大、收购渠道少等问题。下河乡纪委会同村干部、杨桃协会等相关人员走访了解、共同协商,由杨桃收购商每天在小微权力监督群中定期发布杨桃收购价格、收购地址,果农只需通过监督微信群便可掌握最新价格动态,找到意向收购方,既打通了信息壁垒,也让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小平台”之所以能发挥“大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督微信群中“群众在看,纪委也在看”,如果群众的诉求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乡镇纪委的督办就会紧随而至。去年7月11日,闽侯县洋里乡长基村有群众在监督微信群中反映家中生活饮用水水量小的问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某某未认真对待,便于次日在平台上随意答复已派人上门检修。8月3日群众再次反映该问题,乡纪委立即跟进监督,林某某不再敷衍以对,很快到现场处理,并与群众沟通取得理解。

立足“监督的再监督”,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跟进群众诉求办理全过程,建立起受理、分办、反馈、问效的工作闭环,形成“群众有事群里说、有意见村里办、有阻力纪委来推动”的互动监督模式。平台运行以来,全省收到各类投诉、诉求23.6万余件,办结23.5万余件,办结率达99%,其中约9成在5天内办结。与此同时,市、县两级纪委监委还可以从后台“一屏尽览”本地数据,从海量信息中捕捉共性问题,开展行业性、区域性专项整治,推动职能部门对题作答、解决到位。比如,针对群众在监督平台反映强烈的城市建筑垃圾清理不及时、处置不规范问题,南平市纪委监委将其纳入2023年度“点题整治”项目,推动市城管局组织联合执法,开展专项行动19次。

“蝇贪蚁腐”无所遁形,监督执纪多了“千里眼”

乡镇纪委的同志分散在各个监督微信群,既可以像“瞭望哨”一样,盯村情村务有没有及时准确完整公开公示,也可以通过日常巡群,从群众原汁原味的吐槽中发现“猫腻”,从家长里短的议论中发现端倪,挖掘背后的不作为慢作为、懒政怠政和“微腐败”。

“这使我们基层监督执纪多了一双‘眼睛’。”永安市小陶镇纪委书记潘晓群对此深有体会。小陶镇不小,辖区35个村(社区),总人口超3万人,但镇纪委只有3名干部,平时面上跑得多,点上深入得少,现在监督微信群成为他们开展工作的“千里眼”“顺风耳”。有村民通过镇纪委留在小微权力监督群中的电话,向潘晓群反映村里早些年工程款支出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疑似村干部私吞工程款。镇纪委随即通过实地走访、调阅资料等方式开展调查核实,发现该村原村干部以合作社的名义,违规套取“以奖代补”资金26万余元。

拿起手机就能反映问题,所反映的问题有人受理、有后续调查和处理,这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纪检监察就在身边,自己的意见有人听、事情有人管、利益有人护。“这个群实现了纪检监察监督与群众监督的贯通协同,让群众愿意跟我们交谈、交心,对我们基层纪委干部帮助很大。”现在潘晓群和同事每天只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能通过监督微信群快速了解各村的村情民意,极大提高了工作质效。

当然,技术手段仅仅是手段,永远代替不了人的作用,“大数据”还得和“大脚板”结合起来。为此,福建省纪委监委在平台开发了“纪检监察干部访民情”功能,要求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带着平台收集的信息和群众的“质疑”下乡,提高监督精准性。自平台上线以来,共发现和查处责任、作风、腐败问题499个,批评教育和处理738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30人。

建设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基本要义是拓展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发现问题的渠道,提高发现问题的质量和效率,为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今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全国部署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如何发挥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在集中整治工作中的应有独特作用,成为福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思考的新课题。有的在平台上设置“贪污”“腐败”等敏感词抓取功能,定期推送疑似问题线索,进一步分析研判;有的贯通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监督信息,推动数据对比碰撞……“我们将持续优化平台功能,做到前端群内简洁明了易用、便于群众上手,后台运行突出精细化管理、穿透式监督,及时发现不担当不作为、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蝇贪蚁腐’等问题。”福建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因地制宜用好用活,走出基层治理“新路径”

与农村的“熟人社会”不同,城市社区治理中组织碎片化、人际陌生化等难题,更容易让人对公共事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厦门市纪委监委探索将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与“近邻监督”模式紧密结合,3000多名近邻监督员走街入户,了解哪些居务公开事项是居民在平台上真正愿意看、想要看、喜欢看的。“线上线下互补,真正做细做实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思明区鼓浪屿街道纪工委书记严晓荣介绍,去年近邻监督员发现内厝澳路257号楼栋化粪池堵塞,社区纪委立即启动“近邻监督”工作模式,并利用监督微信群对维修经费收缴、居民代表合同签订和工程进度及时公示,让楼栋居民在线上全程监督,推动问题解决,居民纷纷点赞。

立足更好服务广大群众,福建省纪委监委鼓励各地加大个性化探索力度,推动监督平台与地方党委政府相关服务监管平台贯通融合,既发挥各自功效,又减轻基层负担。今年1月,泉州市委印发《关于深化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建设运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实施意见》,把建好用好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纳入全市各级党组织重点工作,与“党建+”邻里中心、社会治理中心(综治中心)一体推进。莆田市纪委监委推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与市“一张图”平台融合,在打通渠道壁垒、加强信息共融互通基础上,实现以高质量监督促进高效基层治理。在福建农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建平看来,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也是信息汇集中心、政策投放通道,充分发挥其“短平快”优势,有助于纠纷矛盾就地化解、政策信息直达群众,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经过一年的全省推广运行,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已实现“群众积极参与、村干部自觉接受、纪检干部用好用活”的阶段性目标,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监督的若干意见》,深化运用‘智慧’监督,切实发挥好平台察民情、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的作用,实现从‘有’向‘优’、从‘量’向‘质’提升。”福建省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谈道。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12期,作者:沈叶)

【责任编辑:周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