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进行了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列车每公里实际运行平均能耗仅为5千瓦时,最高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新华社发
福建省安溪县纪委监委找准监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保障。图为该县纪检监察干部走访了解商业卫星研发情况。吴莉 摄
4月12日,北京首钢会展中心,观众在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参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关于如何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分类指导,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重要工作方法,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蕴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在分类指导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政策举措的针对性、有效性,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曹立。
分类指导越科学精准,推进工作就越能有的放矢,越能做到求真务实
记者:注重分类指导,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重要工作方法,其哲学原理是什么?
曹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既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也是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为我国不同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注重分类指导,是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的具体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但是,矛盾的普遍性又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离开具体事物的抽象普遍性,也根本不存在不蕴含一定普遍性的任何特殊性的具体事物。这就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所有的共性都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存在,但是所有的共性都必须加上一定的条件,作为个性的事物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都放到具体事物的具体条件中去考察,避免教条主义的刻舟求剑思维方式。
对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是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前提,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分类指导,就是在认识把握矛盾普遍性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不同地区的特殊性矛盾进而解决这些矛盾。
分类指导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具体原则,蕴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实事求是内在要求对“实事”“求是”作精准研析,反对主观臆想,反对用一般代替具体。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解决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都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一分类就具体,一具体就深入。分类指导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分类指导越科学精准,推进工作就越能有的放矢,越能做到求真务实。通过分类指导实现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使“实事”得以全面客观呈现,使“求是”得以深入细致推进。在这个意义上,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求以科学精神来看待事物,以实证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做到“把准脉”,又要求“开准方”,即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实现方法准、见效准。
记者:注重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这一工作方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中有哪些突出的体现?
曹立: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工作方法广泛运用于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各项实践中。例如,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握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特点,结合实际,分类指导”。主题教育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任务重,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单位,其社会功能或职能定位各不相同,党员干部思想与工作的实际状况、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也不一样。只有结合实际,分类指导,才能不断增强主题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这也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的基本工作方法。注重分类指导,不是标准松了、力度减了,而是让尺子的刻度更精准。回顾历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与实际联系得越紧密、提出的要求越具体,就越能发现问题、找准方向,推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又如,谈及区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承认客观差异,不能搞一刀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实践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这些区域发展战略正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体现,推动我国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实现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单个增长极变多个动力源,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气象万千。
谈及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改革信心,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精准施策,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谈及乡村振兴,强调各地情况不一样,要加强分类指导,不要一刀切、搞运动,不要干超越发展阶段的事;谈及全面从严治党,强调要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制定目标和狠抓落实结合起来、分类指导和统筹协调结合起来、典型引导和全面提高结合起来、当前工作和长治长效结合起来,增强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具体产业具体分析,具体地区具体布局,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分类指导
记者:具体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如何理解“分类”的重要意义?如何理解“指导”的内涵与途径?
曹立: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在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在全国大局中的功能定位不同,发展水平各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行业差异性。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统筹发展各类产业。要根据各地区、各产业的已有基础,在全面审视区位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循着不同产业的发展规律和不同地区的空间成长规律,具体产业具体分析,具体地区具体布局,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分类指导,提高政策策略的针对性、有效性。
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发展状况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发展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各界已形成高度共识。正因如此,应警惕并预防热情冲动下的一哄而上与重复建设,引导地方因地制宜有序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自由流动,避免区域间产业同质化内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配置低效率。例如,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基础雄厚、人才资源富集的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勇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梁”,为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示范。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以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等为重点,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不断取得新成效。西部地区要在继续做好生态大保护的基础上,围绕扩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从更大的区域和更广的领域统筹资源要素,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地区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需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推动东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指导,提高政策策略的针对性、有效性。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根据不同的产业情况分类指导,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对于传统产业,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推动转型升级,在结构升级、链条延伸、产品更新上下更大功夫,让“老树”发“新枝”;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紧紧围绕重点领域,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对于未来产业,要盯牢行业最新发展动向,积极谋划布局,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区分不同的驱动路径选准发力点。例如,对于供给驱动型,着力点应放在培育有竞争力的生产商上;对于需求驱动型,则需要培育有竞争力的采购商、零售商,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好;对于集群驱动型,应着重培育有全球竞争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集群;对于关键技术驱动型,则需加强基础科学中心建设、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公司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等等。要有针对性地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必须注意的是,“指导”既体现为上级领导机关、业务主管部门对下级机关或业务部门工作的指导,也内含了对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要求。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都要发挥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而市场则依靠价格机制和竞争环境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并推动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过程。这一过程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缺位失位,要搞好谋划、做好指导、推动布局、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政府的积极引导与市场的高效配置之间的协同。
各项政策导向各有侧重,落地实施却又环环相扣,需要统筹谋划、增强合力
记者: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践行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应当从哪些方面着力?
曹立: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绝不等同于各自为战、自弹自调,而是为了不断提高政策举措的针对性、有效性;不是要降低标准,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标准;不是要放弃指导,而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最根本的一条,是完整、准确、全面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指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方面要自觉在思想上对标,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推动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另一方面要自觉在行动上对表,坚定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本地区本部门发展实践,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以更大力度推动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要注重体现差别,精准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尊重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多样性,不搞“一刀切”。要在遵循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把握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特点,立足差异化创新能力和产业需求,对推进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具体举措等提出明确要求,形成可操作、能落实的办法,通过分区域施策、分产业施策,因地制宜统筹各项工作推进、各类产业发展。例如,科研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应紧跟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地区,要注重改造提升,加快汇聚产学研用资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同时,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各地区应结合实际打“特色牌”、下“先手棋”,那些盲目跟风“蹭热度”、随波逐流“赶时髦”以及“乱踩节奏”“一哄而上”的做法,会造成无序竞争,浪费本地区的发展资源。
要注重坚持标准,防止“任性”。区分不同层次明确要求,着眼不同领域分类施策,针对不同问题有的放矢,绝不是要求不同、标准不一、放任自流,而是为了使发展路径和政策策略更加精准有效。既要防止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又要防止自行其是、天马行空。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中,要坚持一切创新都是在统一部署下的完善和加强,一切发展路径都是在正确方向上的深化和拓展。领导干部要把准党中央关于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跳出固有框架,打破思维定式,转变思想观念,分类指导,灵活施策,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要坚持系统思维,实现统筹联动。政府在指导推动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其相互区别,在不同层次、针对不同的情境施策,又要充分识别其相互影响及可能发生的多层次联动效应。要用系统化的思维,找出其联系,发现共同点,并以此做好顶层设计,做好共性要素、共性制度、共性技术等的供给,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同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以及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引导,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各项政策导向各有侧重,落地实施却又环环相扣,没有哪一项政策可以单兵作战,需要统筹谋划、有的放矢、增强合力。实际工作中,既要提高单一政策针对性,也要增强多领域组合性政策的一致性,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