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风深一度 为拼搏奋进解缚注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发布时间:2024-02-15 18:00

“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对党员干部来说,“干事是非常重要的。干部除了忠诚、干净,还要干事”。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实打实的付出是我们取得一切成绩的重要源头。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个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大干、快干、拼命干,必须下大气力真正把昂扬向上、担当有为的精气神激发出来。

不让肯干的有劲无处使

“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现实中,有哪些不正之风会挫伤干部积极性,让肯干的干部提不起精神呢?

有劲头却不给压担子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单位干事创业风气不彰,一些年轻干部愿意干活却往往没有任务。某单位主要领导告诉记者,“一些业务部门领导不放心怕捅娄子,老同志不放手怕自己这摊活搞砸了,不敢不愿把重要任务交给年轻人。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有的‘老江湖’还向年轻人传授所谓经验,让他们不要太‘卷’了”。诸多因素导致年轻人劲头很大、历练不足。有想法却不教方法则是另一类突出表现。有的单位领导忙没时间,“老人”任务压身缺耐心、嫌麻烦,客观上造成了新人成长靠“放养”。还存在有付出却激励不足的现象,有的单位不看工作质量高不高、效果好不好,而是讲资历、论“辈分”,态度积极的却得不到肯定,勤恳干事的却得不到支持,久而久之陷入迷茫彷徨、泄气松劲甚至“躺平”走偏。

如何为肯干的同志加油鼓劲?采访中,一些干部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新视角,从“懂”“爱”“扶”着手,打出一套激励担当作为的组合拳。“懂”,首先要多理解少苛责,干部都是从年轻阶段走过来,从懵懂无知到业务娴熟要经历较长的过程,一夜成长、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况且干成一件事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心血、付出辛劳。在这个过程中,做领导的应该充分理解,不要求全责备。再一个要多激励少挑剔,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孩子”是表扬鼓励出来的,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质疑出来的。良言一句三冬暖,在干部的成长过程中,要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表扬,犯了错误时也要本着关心爱护去严肃教育,把他们从“走偏”的路上拉回来。还要多关注少漠视,领导的重视是对干部干劲的极大鼓舞和鞭策,要多关心他们,平时多谈心,以此掌握思想动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真正地把他们当学生一样去传道、授业、解惑。

领导对干部还要有“爱”,让干部从心底里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有干部提到,实现这样的局面,就需要领导干部多下“走心”的功夫,心里装着普通干部,善于倾听其声、回应其意。还有干部提到,对待干部要“留心”,对于年轻干部的思想起伏、工作状态要时刻留意,放在心上。当干部遇到工作、生活、家庭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真正让干部感受到单位是“家”的温情暖意。

有干部谈到,激发干部创先争优动力,还得做好“扶”。除了多鼓励之外,很重要的是要在工作安排上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帮助他们干成一件小事、易事,让他们把信心树立起来,避免接手的第一项工作就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来,透心凉。要压担子,干部在实践磨炼中成长最快,要相信同志、相信年轻人,因人因时因势把一些重要工作、重大任务交给他们,把担子压下去,让他们的筋骨强健起来,本领提升上去。还要常帮促,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短板,需要经常性地修枝剪叶、提醒批评、提点鼓励,既把规矩要求树立起来,也把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营造起来。

不让能干的空有一身本事

党员干部如果“十八般武艺”在身,却难有施展的机会和平台,难免会日渐消沉,提不起干事的劲头。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就要把干部从各种形式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良好环境。现实中,有哪些不正之风会让有的干部有本事难以施展?

“少数地方和单位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包装不重实效的现象,对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愿意下功夫去干,这让一些真正有本事、想干实事的同志心生沮丧。”采访中,一位东部地区的干部如此谈道。“显绩”吃香“隐绩”难彰,极容易导致“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出现,一些能干的干部想得深、看得远,不愿投入精力和资源做表面功夫,不愿急功近利上项目出短期政绩,难免会打“退堂鼓”、作“壁上观”。

有的地方和单位用人机制仍待改进,能力岗位不尽匹配,对一些干部没有做到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有的干部善于大刀阔斧抓落实,却让他去搞业务研究;有的干部长于观大势、出思路,却让他去搞后勤保障、迎来送往;有的干部沟通能力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却让他去搞案头文字工作”,一位干部对记者吐出这番话时,一脸怅然与无奈。如果不在干部选用中注重扬长避短,就容易使一些干部的工作热情、业务本领在“人岗不适”中逐渐消耗流失,甚至步入不愿、不会干事的“不为”行列。

多头指挥导致才能难以有效施展,也是挫伤有能力干部积极性的一大原因。“一些干部能干却不出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婆婆’太多,层层掣肘导致难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访中发现,少数领导干部不经调查研究、不善因地制宜,对上级要求囫囵吞枣、生吞活剥,推着搞“机械式”“一刀切式”执行,让一些干部只能硬着头皮“照搬照抄”,难以创造性落实。还有的职能部门为了体现工作“勤勉”,不停刷“存在感”,三天两头对下面的既定工作任务提要求,甚至一味搞“手把手指点”“点对点指导”,让具体落实的同志听了东家听西家,忙得脚不沾地,却似“无头苍蝇”,没了做分内工作的主见和积极性。

能力再强,架不住工作量过载。“留痕”冗务挤占正事,也是干部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有的地方减负工作还不扎实,重留痕、轻实绩现象仍有发生,一些上级部门下村走访只查档案、看材料,基层干部就只能反复做材料、上门挂牌子或者贴单子。有的开会多、迎检多,过于频繁地开会传达文件,反而耽误了抓落实,过多过滥的检查更需待命迎接,“看似耕了地,实则荒了田”。

事业是展现才华的最好平台,使用是对有能力者的最大激励。调研中,不少干部谈到要尽心竭力用好有能力的人,用当其时、用给其位、用尽其能。在坚持党性原则前提下,充分尊重干部的不同个性,做到知人善任、真正把不同类型的干部区分出来,放到与之相适应的岗位,让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想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位置。不仅如此,还要抓好关键环节,实行规范化考核、制度化激励,鼓励有能力的人放开手脚,给予工作空间、给予观察耐心、给予政策资源,持续加大对敢于担当负责、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创新突破、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的提拔使用力度,打破隐性台阶、论资排辈的束缚,充分释放激励效应,让干部既受到鞭策又倍感温暖。

除了用好人,还要考准人,进一步突出崇尚实干的导向,调校考核“指挥棒”。调研采访中,大家不约而同提到要完善考评机制,在干部考核中增加群众的话语权。工作干得实不实,群众心中有杆秤,不该只由材料说了算,而是要多听听老百姓的评判,看群众有没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深入基层、多看多问、问效于民来考核干部。除了设置基础性指标,还可设立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的个性化指标,避免考核的千人一面。还有干部提出,干部选拔考核应由“伯乐相马”改为“赛场选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干部,让考核“指挥棒”更加务实。对于变形走样的“督检考”,也应做到该减则减。调研中,不少干部建议解决好此类问题,要进一步把数量降下去,“督检考”事项能合则合,以降低频次;参与人数能减则减,以压缩规模;覆盖地方和单位能精就精,以提升准度。

不让敢干的一人背过寒了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会担当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顾虑“洗碗越多,摔碗越多”,并严肃批评“这哪还有共产党人的样子?!”现实中,有哪些不正之风会让“敢字为先、干字当头”的党员干部束手束脚呢?

调研采访发现,一些干部不愿干事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对敢闯敢试之后可能面临的风险有所顾虑。有的争功诿过令人心凉,“有了功劳都是领导的,出了问题‘锅’是自己的”,一位干部坦陈了工作中的困境,“还有就是干出了成绩,分一杯羹的人就会突然冒出来,遇到了挫折,指责批评就会往个别人身上集中,甚至还有落井下石的”。有的问责泛化令人止步,一些地方问责简单化仍不同程度存在,问责程序被机械执行,以从严处理代替从严管理,有的函询谈话不作区分研判,“有告就询”让一些干部惴惴不安、束手束脚。有的对失实检举控告澄清正名过慢令人心焦,对诬告陷害行为打击不力,造成一些冲锋在前、担当在前的干部“流汗”又“流泪”。“被不实举报后,我遭受了许多闲言碎语和异样眼光,背负了很大压力。”一位干部在提及受到诬告时的情景如是谈道。

干部敢为是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关键环节。采访中,不少干部谈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不断增强干部“敢为”的底气。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反复强调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不少干部谈到,“为担当者担当,做领导的要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让干部放心闯。”领导自身的责任要压实,不要一味地向下卸担子。领导要与大家一起担担子,当好 “施工队长”,带着大家、领着大家、教大家一起干,真正培育出一大批优秀“施工队员”,以过硬的作风和能力成就事业。再有就是,问责追责要聚焦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可能存在的决策不科学、指导不到位等问题,不让一般干部替领导干部受过,不让基层单位为上级部门“背锅”。

对于什么错能容、什么错不能容,不少干部提到,要推动“三个区分开来”具体化、规范化,以机制制度的真正落地落实,为负责者扛起责。首先要实事求是真容错,一是一,二是二,是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该处理到什么程度就处理到什么程度。还要细化容错情形,从动机态度、客观条件、性质程度、后果影响、挽回损失等方面对能否容错进行综合分析研判,该容的大胆容、精准容,不该容的坚决不容,推动形成敢容真容的浓厚氛围。还有干部提到,对于被处理的干部还需加强关心爱护,将容错纠错的理念向前向后延伸,覆盖审查调查、回访教育、组织激励全过程。特别是在澄清正名上要加大力度、快查快办,既不让干部在漫长等待中消磨意志,又要让诬告陷害者付出相应代价,让干事担当者更多地感受到制度的保障和组织的温暖。

不让“躺平”的彻底“躺倒”

“撸起袖子一边看,上级来了干一干,见到群众脸难看,遇到难题往外传”,这是群众为“躺平”干部的生动画像。不主动担当作为,缺乏信心斗志,对工作缺少热情,对群众缺乏感情,应付工作得过且过,面对任务左躲右闪……“躺平”干部究竟有几副面孔?

有的是能躲就躲,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实则是只喊口号“唱空城”,工作上得过且过,满足于开会了事,贯彻落实没有下文。更有甚者,“不当官、不做事、拒绝提拔”,不求职务求职级。有的是能闲就闲,算盘珠子不拨不动,出工不出力,乐当“太平官”,遇事“挑着干”,工作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一些干部长期坐在办公室以“遥控指挥”接“烫手山芋”,了解情况主要靠下属汇报、部署工作主要用电话通知、考评工作主要看下级报告,极易导致工作安排脱离实际。

有的是能拖就拖,用“拖延”应付工作,听“指示”选择性落实,这种“表面上办”,其实是“做给你看”,目的是“赢得你赞”,至于实际成效,却是“稀松散漫”。有的是能推就推,把“一切按规矩办”喊得震天响,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缩手缩脚,老为干不成找依据,不为干成想办法。采访中,部分业务部门干部跟记者坦言,“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就是少数干部把功夫用在研究文件政策要求不能干什么上,不研究能干什么,接到活后有选择地用一些文件政策挡活推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反对一切不担当不作为、推脱躲绕、不思进取的躺平行为”。现实中,如何对症下药,让少数“躺平”的党员干部站起来呢?

有干部谈到,首先要因人施教,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躺平”中“起身”,须有针对性地锤炼党性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培养为民情怀,教育引导相关干部对群众有真情。通过面对面教育加强感召,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不能嘴上说一套,行动上做一套。用点对点教育让相关党员干部真下基层,认个“穷亲戚”,与群众打成一片,把群众的事当自个儿事,以心换心,对其切身利益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用切身体验增强群众感情。某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在采访中说,“现场亲眼看到了百姓困难,就想为他们解决问题”。还有年轻干部坦言,下基层锻炼之初存在完成任务的念头,后来接触久了与群众产生了感情是真不想走,总想着帮着他们做实事。

还有的干部谈到要明晰职责,界定工作范围,把具体工作落实到人,压到具体人头,压缩懈怠的空间。调研发现,职责明晰基础上的精准问责,对“躺平”行为的警示效应明显。追责板子要打准不虚化,准确界定职责范围,把上级部门赋予问责对象的职责界限理清楚,吃透相关职能部门的“三定”方案、领导干部分工等制度规定,必要时还要收集其上级部门的政策法规,严格依据制度、规定衡量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履职履责的情况。根据失职失责行为表现、危害后果、岗位职责明确尺度,做到横向、纵向和总体平衡,把该打的板子都打准,让被问责干部服气。问责既要对事、也要对人,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要有痛感,从产生影响看、实际情况办,坚决给那些习惯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敲警钟,给那些企图通过离岗、提拔或退休来掩人耳目、逃避责任的领导干部亮红灯。

此外,“典型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力量”。有干部谈到,要大力弘扬先进,营造氛围,创造有利于干事创业成长发展的环境。还要把干部放到披荆斩棘的工作中历练摔打,让他们“多站几班岗、多轮几个哨位”,把别人视若畏途的难事揽下来,把艰巨复杂的工作扛起来。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党员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和衷共济、共襄大业,方能成就新的精彩、谱写壮美华章。让我们在新征程的又一个春天里,保持“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以团结凝聚力量,以奋斗铸就伟业。

(此稿写作过程中,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辽宁省昌图县,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新吴区、滨湖区、江阴市、常州市武进区、天宁区、新北区,浙江省温州市、杭州市上城区、永康市、东阳市、开化县、龙游县、常山县、德清县,福建省漳州市、石狮市、惠安县、德化县、安溪县、永春县,山东省鱼台县、沂水县,河南省新县、光山县,重庆市万州区,四川省古蔺县,云南省昆明市,陕西省汉阴县等地纪检监察干部给予支持帮助,在此特别致谢)

本刊记者 陈杨 杨巨帅

【责任编辑:周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