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青山的诉说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01-03 09:21

在闽西金丰大山腹地,有一个名叫牛牯扑的自然村。踏入这座山村,绿意扑面而来,巍巍青山诉说着一段动人的往事。

牛牯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岐岭镇。1926年冬,岐岭成立了党的基层组织,打土豪、分田地,带领人民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1929年8、9月间,毛泽东化名“杨子任”来到下山村牛牯扑,近一个月时间里,他一边养病,一边思考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国民党地方民团得知毛泽东的行踪,气势汹汹向金丰大山扑来,岐岭党组织和赤卫队挺身而出、拼死护卫,赤卫队员奔袭10余里路,确保毛泽东安全转移。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牛牯扑的人民群众始终紧跟着共产党,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信仰与忠诚。

“好水出在清泉里,好花开在穷人家;羊角花,羊角花,唔怕霜雪经风雨,又红又艳羊角花……”

清晨的牛牯扑,羊角花正开得灿烂,浓雾笼罩,白茫茫一片。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一首悠扬婉转的客家山歌《羊角花》响彻山谷。在满山翠绿中,三座方形土楼重兴楼、联兴楼、华兴楼掩映在繁花绿林间。今年68岁的陈连芳长年驻守在下山村重兴楼里的忠诚馆,守护着这片红色热土。坐在重兴楼门口的石板凳上,这位皮肤黝黑的老人为我们讲起那段光辉的历史……

金丰大山被誉为“闽西的小井冈山”,位于永定县城东南面,由23座大小山峰组成,面积490平方公里。这里层峦叠嶂、奇石林立,主峰天子岽海拔1296米,牛牯扑就处于天子岽腹地。

牛牯,客家话即公牛。金丰大山逶迤数十公里,绵延至此地,山形恰似一头风驰电掣、奋力前扑的公牛,故名牛牯扑。此地背靠峻险奇秀、气势雄浑的天子岽,是一方难得一见的宝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1929年1月,朱毛红军离开井冈山,转战闽粤赣边。在上杭蛟洋调研时,毛泽东不幸患上了恶性疟疾。8月,为了更好地贯彻闽西“一大”精神,巩固和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使之与赣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建立中心工作区域,还在患病的毛泽东离开上杭蛟洋辗转前往永定。8月21日,毛泽东在粟裕警卫连和地方赤卫队的护卫下,从永定何凹头转移到牛牯扑。

当时,红四军第四纵队第八支队长卢肇西、中共闽西特委委员卢其中配合保卫工作,在金丰区委书记陈兆祥的精心安排下,毛泽东先在牛牯扑的华兴楼安顿下来。此山回旋余地大,后来由于敌情的变化,又转移到牛牯扑东侧山中的竹寮里。

青山下的山谷里,一条清澈见底的小山涧静静流淌,越过这条小山涧,沿着陡峭的绝壁攀岩而上,再步行约50米,隐藏在密林深处的两座简易古朴的竹寮出现在眼前。下面那座竹寮是警卫房,上面那座竹寮就是书房。这里的悬崖峭壁确实让人望而却步,不愧是理想的藏身之地。当年,敌人做梦都想不到毛泽东会在如此险峻之地休养治病、读书写作。

毛泽东搬到地势险要、竹林茂密、风景优美的青山下,这里幽静恬美的环境深深吸引了他,他看到远处绵延起伏的高山,再看近处茂密的竹林和结实的竹寮,高兴地说:“此处甚好!此处甚好!”窗外竹枝摇曳,树影婆娑,简陋的竹寮瞬间化俗为雅。在竹寮,毛泽东经常挑灯夜读,他思索着党的思想组织建设和红四军建设问题,开始酝酿古田会议决议草案。

毛泽东住在牛牯扑时,经常接待张鼎丞、阮山、卢肇西、陈正、卢其中、曾牧村、谢宪球、陈兆祥、林梅汀等同志,与他们商谈贯彻闽西“一大”精神和研究建立永定革命根据地等问题。他还向大家介绍了井冈山根据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并亲自指导张鼎丞、阮山、卢肇西等人总结“永定暴动”的经验教训,提高大家的斗争艺术。他还走村串户,调查研究,深入到下山、彭坑、白腊坑、雨顶坪、何凹头等地访贫问苦,与当地群众促膝谈心。在这里,毛泽东被永定苏区党员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深深打动。

9月17日,正是农历中秋节,得知牛牯扑有共产党“大官”,国民党地方团纠集各乡民团,分两路扑向金丰大山进行“围剿”。敌人来势汹汹,形势十分紧迫。危急时刻,中共金丰区委书记陈兆祥立即派出陈添裕等4位赤卫队员赶到牛牯扑竹寮,组织转移。

金丰大山峭壁林立,峰高路陡,再加上沿途荆棘密布,骑马和抬着担架都无法正常行走。此时枪声骤紧,突然,陈添裕看到了脚下的草鞋,他灵机一动,倒穿草鞋,背起病中的毛泽东风一样地向雨顶坪方向跑去,诱使敌人沿着鞋印往相反方向追赶。毛泽东在雨顶坪小住后又转到陈东、上湖、上杭等地继续养病,病情逐渐好转。

其实,当时执行转移任务的赤卫队员们并不知道要转移的“杨子任”是何人,更不知道他就是“毛委员”。而他们却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守口如瓶,忠心耿耿地保卫他的安全。这大概是因为他们经过短暂的相处,便深深感受到“杨子任”就是闽西群众的贴心人,他们在毛泽东身上看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共产党与老百姓心连心、同甘苦,所以在革命需要的时候牛牯扑人民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始终赤胆忠心,一心向党。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金丰大山是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区域。在血雨腥风、乌云密布中,巍巍金丰大山里的中共地方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始终是领导人民群众坚持革命斗争的主心骨。下山村群众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机智地躲过敌人的盯梢,想方设法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传递情报、送米菜、油盐、药品、衣物,支持革命。“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每每回忆起这首革命歌谣时,人们总会想起当年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下山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国民党顽固派蓄意挑起的反共摩擦作斗争。“青春价无比,团聚何须提。为了伸正义,何惧剥重皮!”1940年9月17日,回到家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缅甸归侨陈康容被敌人逮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年仅25岁的她坚贞不屈,挥笔写下一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正气浩然。

丹心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革命战争时期,下山村群众英勇无畏、前赴后继,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他们不屈不挠地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下山村从一个2000多人的村庄,到解放时只剩400余人,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59人,被敌人迫害致死的不计其数。

今天,英雄的下山村人民弘扬苏区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建设美丽的家乡。“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他们不等不靠,利用生态资源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种下了万亩毛竹,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灵芝、金线莲,养殖乌鸡,加工竹制品等手工艺品。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的下山村,沥青路笔直地通向远方,新房鳞次栉比,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桃红柳绿,依山傍水的乡村民居颇具诗意……

为了集中展示下山村的红色资源,永定区委在牛牯扑重兴楼建设了“忠诚馆”,讲述老一辈革命家在永定的革命实践、永定人民忠心向党的红色故事。如今,下山村从过去的偏僻山村变成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干部群众前来参观美丽乡村建设新貌,传承红色基因。徜徉在牛牯扑的忠诚馆里,观看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聆听一个个对党忠诚、忠心向党的革命故事,每一个人都被深深地感染着,豪情澎湃、斗志昂扬。(苏冠生)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