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变法失败后,在狱中写下这样一首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中所言“张俭”是东汉名士,《后汉书》记载张俭是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父亲张成曾任江夏太守,延熹八年(165年),山阳太守翟超奏请张俭担任东部督邮。
督邮之职,始于汉代,为郡太守的重要佐吏,除督送邮书外,还代表郡太守督察所属各县,纠举违法,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等事。督邮的级别不高,是秩六百石的地方官吏,但张俭不畏强权,勇于言事。
当时在朝中担任中常侍的是侯览。东汉的中常侍一般由宦者担任,初俸千石,后增至比二千石,侍奉皇帝左右,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受皇帝差遣办事,权力非常大。侯览这人奸佞狡猾,凭借权势贪赃枉法。《后汉书》记载,侯览“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顷,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皆有高楼池苑,堂阁相望,饰以绮画丹漆之属,制度重深,僭类宫省。”张俭举奏侯览上述“贪侈奢纵”的问题,还指出侯览的其他罪行,请朝廷诛之。
张俭敢写下这份奏章,已是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了。然而,这份奏章却到了侯览的手上,被侯览截留。与此同时,张俭有个叫朱并的同乡,因为品行不端而被张俭所厌,朱并想报复张俭,便与侯览攀上了关系,秉承其意,上书告发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企图危害社稷,而张俭就是“罪魁祸首”。朝廷下诏逮捕张俭等人,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见到一户人家就请求其收留。
张俭的亡命历程,堪与春秋时期赵氏孤儿的故事相比。大家为一个义字挺身而出,那时张俭的正直已名闻天下,大家“莫不重其名行”,皆“破家相容”。后来,张俭为东莱郡的李笃收留,外黄县令毛钦领兵来抓,李笃引毛钦就席,说道:“张俭负罪亡命,我岂得藏之!假如他真的在我这里,此人是当世名士,你难道非捉拿他不可?”毛钦起身说:“蘧伯玉(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孔子的朋友)把独自一人做君子认为是耻辱,你怎么能自己把仁义都占了。”李笃说:“我虽追求仁义,但今天你也占了一半。”毛钦叹息而去,张俭逃过一劫,李笃遂送张俭出塞。
待此事完全平息后,张俭回到家乡,朝廷屡次征召他为官,张俭均未同意。汉献帝时,张俭家乡发生了一场饥荒,他倾尽家产施救,使数百人得以存活。在建安初期,张俭曾一度出仕,但很快又“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建安三年(198年),张俭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后汉书》作者在张俭传记后的“论曰”中写道,“然俭以区区一掌,而欲独堙江河,终婴疾甚之乱,多见其不知量也”,认为张俭欲以个人之力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不自量力的。我们却不这么看。正是有着像张俭这样的威武不屈的志士,才使正气常驻人间,才使心系家国、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张俭不断出现在后世中国人的诗歌中,可见对他的推崇。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杨匏安同志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后,于狱中留下《示狱友》之绝命诗,他的诗中也提到了张俭,他告诫狱友在敌人威逼利诱之下莫生变节之心,定要效仿张俭正直不屈、嫉恶如仇的品行。诗云: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
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
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
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