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水芸烈士
人物简介
林水芸(1918—1949年),安溪县龙门镇人。1934年秋,在龙门学校参加革命活动。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党的指示坚持隐蔽斗争。抗战爆发后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0月,任龙门武工队队长。1939年春,被派进龙门镇公所供职,并在龙山保参加保长竞选获胜。此后,利用合法身份,积极开展党的秘密工作。1946年,中共龙门区工委成立,任宣传委员。1947年10月,任中共安南同县工委委员兼安南同边区武工队队长。1949年5月,与林文芳等率领边区游击队及抗征队发动武装斗争,并相继参加领导解放南安翔云,安溪龙门、官桥等乡镇,后又率队截击泉州增援之敌。安溪县城解放后,率队与安溪增援队伍配合,解放南安英都乡。归途中病倒,回龙门养病。其间,不慎落入敌人的圈套。同年8月14日在龙门圩尾埔英勇就义。
□记者 谢伟端 通讯员 陈喜娟 李锦顺/文 安溪县委史志室/供图
龙门武工队军训场地旧址—龙门祖厝林
林水芸,1918生于安溪县龙门乡龙山村埔顶。林水芸7岁丧父,母亲蔡煞不得已将两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只剩得年幼的水芸与老母、三姐3人相依为命。有一次,土豪林育会到家催收钱粮,母子把姐家送给的一瓶陈年老酒敬奉,而林育会不但不领情,反而催迫更凶。幼小的水芸看在眼里,恨在心头。
母亲勤劳俭省,送林水芸入学。1934年,林水芸就读龙门小学,他学习努力,成绩优异,名列前茅。新任校长林师柴与教师陈琼瑶、王安居等,以夜校为阵地,宣传革命,秘密组织农会,进行抗租等活动。林水芸因思想进步,被派到夜校任教。翌年春,安南同特支书记林师柴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敌人派重兵“剿共”。林师柴等被杀害,党组织指示林水芸进行隐蔽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水芸与在龙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青年林火枝、林降祥等取得联系,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以林火枝为首,包括林水芸等5人组织“党的同情小组”,以“继承师柴烈士的遗志”为行动口号,宣传团结抗日的主张,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秘密串联原农会会员,恢复龙门一带的农会组织,并在龙门、坑内、目场、横山、柏叶、炙坑、溪内、五里等地发展近500名农会积极分子,增强农会力量。同时恢复办夜校。1938年10月,中共龙门支部重建,并建立武工队,林水芸任队长。在龙美村目场开办造枪厂,生产土枪,翻制子弹,增添武器装备。
1939年春,龙门党支部根据中央关于白区工作的指示,实行“白皮红心”的白区工作方针,派林水芸等到龙门镇公所供职。1944年初,经党组织同意,他参加保长竞选,任龙山保保长。以保长身份从事地下秘密活动,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9月,中共龙门区工委成立,林水芸任宣传委员。他采取各种办法发动群众,取得反征兵、反征粮、反征税的胜利,保护了群众的利益。1947年10月,中共闽南特委(闽中地委)派宣传部长罗琳到龙门召开安南同边区党员干部会议并成立中共安南同县工委和安南同边区武工队。林金狮任安南同县工委书记,林水芸任安南同县工委委员兼安南同边区武工队队长。12月10日,林水芸派武工队在龙门桂瑶镇压地霸,保护了龙门一带党组织和同志的安全。
1948年12月26日,林水芸带领20名武工队队员直奔南安县沙溪村,击毙曾杀死两名地下党员的地霸。为了清除南安福庭保长组织的防共巡逻队,1949年初,林水芸带领30多名武工队队员化装上山打猎,借与敌人争夺猎物山羊,缴夺对方步枪8枝、土枪10多枝、子弹数百发,史称“打山羊事件”。
1949年5月2日,林水芸等率领南路安南同边区游击大队及抗征队300多人,发动武装斗争。成立解放官桥前敌指挥部,林水芸为指挥部成员。在围攻官桥镇公所和督察所时,林水芸率队沿公路冲上制高点,进行包抄,6日解放官桥,俘敌官兵120多人,缴获轻机枪1挺、长短枪120支。8日在仙苑与北路游击队汇集,准备攻打安溪县城。紧接着,游击队在击退国民党县政府派援官桥的自卫队后,即分兵两路:一路解放安溪县城,一路由林水芸带队往南安英都、仑苍,截击泉州、南安增援安溪之敌。林水芸闻安溪县城解放,转攻英都,5月15日解放英都。
由于长期游击战争的劳累,林水芸积劳成疾,在5月22日第二次进军南安,解放英都邻乡后的归途中,他突发高烧,不肯就地休息,坚持随部队跋山涉水返回龙山,不幸被捕。8月14日被押赴龙门刑场时,群众见状皆掩泣。他姐姐抱着水芸痛哭,他劝说:“为信念而死,死得光荣,请姐姐常回娘家关照母亲,替我尽点孝心,于愿足了!”英勇就义时,林水芸年仅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