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安溪县芦田镇红村村红村角落自然村,一条崭新的公路宛如白色“游龙”蜿蜒而上,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公路修到家门口,茶叶不再愁销路了,村民出行安全又便捷。”日前,面对来访的镇纪委书记孙仲峰,正在忙碌的红村角落村民杨永钦说起门前的路,笑意写在了脸上。
“以前,从山下到角落只有一条不足一米宽的泥土路和一条陈旧陡峭的石阶,村民运输货物只能靠人工挑或者用摩托车载,但因为路窄坡陡,群众出行很不安全。”杨永钦介绍。
“茶青蓬松,用摩托车很不好载,一不小心把车子晃倒了,还好躲闪得及时。”回想去年那一次惊险经历,杨永钦仍心有余悸。
交通不方便,也直接影响了当地茶叶的销售。“好多开车远道而来的茶商,只能‘望路兴叹’,到别的角落采购茶叶去了。”村民们特别无奈。
2016年,在村民们的强烈要求下,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开始讨论修路事宜,但是议而未决,始终没有形成具体方案。
“角落公路迟迟不能开工建设,每次问村里得到的回应都是:正在考虑和研究。”杨永钦回忆。
事情一拖再拖。转眼过去近5年了,路的事情一直没有着落,村民们对此意见很大。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安溪县纪委监委结合“点题整治”,从3月中旬开始,在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开展“走基层、化矛盾、解民忧、护民利”专项行动,依托之前建立的6个联动协作片区,通过线下访和线上听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通过多次走访村民、与有关干部谈话,联动协作片区的纪检监察干部找到了问题症结:村党支部缺乏担当,主观认为征地拆迁难度大、项目资金缺口大,对此畏首畏尾。为此,该村好几年被上级党委确定为软弱涣散村。
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安全重于泰山。3月22日,联动协作片区向芦田镇党委发出了立行立改通知书,并督促村“两委”干部抓紧时间办理公路建设施工手续。不到一个月,该角落公路工程就动工了。
“浇筑的水泥标号、水泥板厚度要严格按照要求;绞伴在水泥中的小石子、沙子的纯度要够,不能含有杂质……”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筑路期间,孙仲峰和同事们以项目建设清单为索引,围绕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蹲到一线、沉到底里,加强监督。
与此同时,孙仲峰和同事们利用从2019年开始安溪县纪委监委着力推行的村级组织靶向监督,推动红村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公路建设进行表决,利用村务微信群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工程招投标等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给予公开,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确保项目建设在阳光下操作。
镇纪委的“前哨监督”和村里“靶向监督”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仅仅两个月的时间,等了快5年的角落公路终于竣工投入使用,村民们无不拍手称赞。更让之前有疑虑的村干部没想到的是,整个角落公路工程结算经费29万元,村集体资金完全能够负担得起。
“民心路”连民心。“今年秋茶采收时,我也不用担心肩挑背磨了,茶商也可以把车直接开到家门口收购,而且我还能节省不少劳力和时间。”展望一个月后的茶季,红村角落铁观音种植大户杨长明信心满满,心里更是暖呼呼的。
红村村红村角落群众出行难问题的解决,是当地纪检监察机关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注重学史力行,“开门办实事”“下访解难题”的一个缩影。
学史力行,实干为民。据统计,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该县纪检监察机关走访群众 900余人次,收到意见建议83条,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76 个。(安溪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