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铁担当”行销全球
来源:泉州市纪委监委、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安溪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1-07-19 15:32

从五代时期的“冶有银铁”,到北宋官方设置铁场,再到宋元时期官办和民办冶铁业繁荣共存……以下草埔冶铁遗址为代表的安溪“青阳铁场”,见证了安溪冶铁千年的辉煌历史,揭开宋元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神秘面纱。


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航拍图(刘伯怡 摄)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地处泉州西北山区腹地的五阆山余脉、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该遗址保存了能够呈现完整的冶铁生产体系和环境关系的珍贵物证,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遗址于2020年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


考古:冶铁遗址山间藏 


见证古代中国先进技术


循着蜿蜒山路,高高的古矿洞和山间古道下方,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仿若点缀在一片绿色地毯间。夏日炎炎,考古挖掘工作有条不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安溪县博物馆对下草埔冶铁遗址展开考古发掘


2019年10月起,在国家文物局统筹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安溪县博物馆对下草埔冶铁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同时对遗址周边的古矿洞、古道、冶铁遗址、墓葬、余氏祖厝遗址等展开调查。


日积月累的铁渣块形成板结层,年代层次分明


遗址东高西低,保护棚依山势而建,形成了坐东朝西的多级台地。拾级而上,由炉渣、矿石、碎陶瓷片堆叠硬化而成的活动面,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是当时工人们的活动场所。平整开阔的活动面向东处,层级分明的台地上,经考古挖掘,清晰可见6座冶铁炉遗址和3处房址遗址。其中,不少冶铁炉型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


考古发掘发现保存最完好的1号炉现场,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


整个遗址核心区域大约5000平方米,目前已挖掘约2500平方米。遗址不仅包括一处冶铁遗迹,还涵盖了在冶铁遗迹周边的一古矿洞、一段古道,以及一处青阳余氏家族的祖屋遗址和一座冶炼提供薪材的山地。


遗址内残留的当年房屋倒塌的瓦片


从遗址处找到的石堆、池塘、护坡、炉、房址、地面、小丘及众多板结层等遗迹中,考古专家们推断,此地集中冶铁的时间大概是在宋元时期,当时此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冶铁生产体系,块炼铁技术与生铁冶炼技术并存。


考古挖掘出来的花纹砖、炉衬、红烧土、铁针、铜簪等文物


“下草埔冶铁遗址是个同时冶炼熟铁(块炼铁)、生铁、钢的古冶炼场,展现了宋元中国东南地区冶铁手工业遗址的独特面貌,是宋代经济史、手工业技术史、海洋贸易史的重要发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授沈睿文认为,以该遗址为代表的安溪宋元冶铁遗址,普遍存在板结层的独特现象,具有典型的地方特点,这种技术在国际上还是首次发现。


辉煌:冶铁炉窑遍布村庄


能工巧匠八方齐聚


铁炉窑里,熊熊的炉火肆意舞动,明亮的火星四溅飞蹿;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的能工巧匠,以一手娴熟的冶铁工艺,源源不断地产出块炼铁、生铁……


宋元时期青阳下草埔冶铁场景复原图


时光回溯到千年前。北宋咸平二年(999),官方于安溪设置青阳铁场,由此开启了“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冶铁盛景。


下草埔冶铁遗址展示馆展出的钱币


矿藏种类多、储量大;五阆山余脉茂密的森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燃料;北高南低、东西向夹的地势使下草埔犹如天然的“鼓风机”……得天独厚的冶炼场,吸引了许多能工巧匠从四面八方齐聚青阳。


遗址上架起保护棚


“可以推测,宋元时的下草埔冶铁遗址应该是个创业的热土,许多姓氏族人聚集在这里生产生活,劳作场面十分热闹。”安溪县博物馆馆长易曙峰介绍。


考古挖掘出来的铁渣堆积如山


翻开安溪青阳的历史会发现,青洋村炼铁炉窑曾多达上百处,环抱村庄的后山遗留多处古矿井。


考古挖掘出来的筒瓦


宋元时期,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下,铁制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以安溪下草埔遗址为代表的冶铁作坊,与晋江下游的铸铁冶炼作坊,共同构成了泉州完整的冶铁业生产链。铁、铁器、铁块、铁鼎等各种铁制品从泉州港出发,行销世界。


遗址展示馆展出的海船模型


据《岛夷志略》记载,泉州海船行商涉及海外地名200余处,将铁制品作为贸易商品的国家或地区共有48个;据《宋史》记载,北宋庆历五年(1045),“泉州青阳铁冶大发”,福建路转运按察使高易简在泉州设置铁钱务。彼时,青阳铁场在税务上具有独立于安溪县的独特地位。


延续:藤铁工艺续前缘


百亿产业耀世界


宋元以后,随着海洋贸易活动的减少,泉州地区的冶铁手工业也逐渐衰落,以下草埔冶铁遗址为代表的宋元时期青阳铁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与铁有关的技艺并未因此中断,而是在代际传承中延续了下来。


尚卿乡现代藤铁工艺作品玩偶——“冶铁”


另一项被誉为“指尖上的魔幻艺术”的安溪竹藤编技艺,则在这片曾经炉火兴旺、铁水流淌的热土上再续前缘,与铁条发生奇妙反应,在全国首创出一项新艺种——藤铁工艺,给发源地尚卿乡带来了“中国藤铁工艺品之乡”的荣光。


由尚卿乡向更广阔的天地铺开,承载着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美好愿景的藤铁工艺产业,短短数年间就发展壮大,成为安溪县继茶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支柱产业,并在传承创新中蜕变为总产值超200亿元的家居工艺文化产业,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符号。


金属工艺——“破晓”


一技千年传匠心,铁艺之花绽四海。2019年8月,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将“世界藤铁工艺之都”的称号授予安溪。这份纵贯古今、横亘中外的“铁担当”,自此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责任编辑:庄秀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