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之家庭:“向着光辉的未来,前进!前进!前—进—进!”
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05-26 15:46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每个中国人的心都会激动不已、顿生力量。这首歌对我而言,更是意义非凡,为它编配管弦乐总谱的正是我的爷爷李焕之。

李焕之为国歌配器

以歌为戈 谱赤子心

爷爷祖籍晋江池店,甲午战争后,曾祖父移居香港经商。1919年爷爷在香港出生,12岁回到故乡,就读于泉州培元中学,后来考进上海国立专科学校学习音乐。16岁时,爷爷就为郭沫若的诗作《牧羊哀话》谱曲,这是他的第一部音乐作品,由此开始了他长达65年的音乐创作生涯。

李焕之

曾祖父过世后,爷爷奉母命返港,帮忙打理曾祖父生前经营的出口商行。但爷爷的心思不在做生意上,每次抄完账后,就开始学习音乐知识和作曲,商行成了他的作曲园地。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彼时香港抗日烽烟滚滚,带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爷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抗战青年社。1938年7月,作为青年社首批成员,年仅19岁的爷爷毅然决然放弃继承家中的商行,放弃本可以衣食无忧的生活,背着全家人、怀着满腔热血、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历时半个月长途跋涉到达革命圣地延安,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创作抗战歌曲。

李焕之在桥儿沟教堂门前组织排练合唱

1938年8月,爷爷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和指挥。同年1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以歌为戈的革命生涯。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他用自己的才华,谱写出激昂振奋的音乐作品,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力量。

提起国歌,很多人都知道是田汉和聂耳作词作曲,然而,爷爷为国歌编配合唱与管弦乐总谱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低调的他鲜少与国歌一起被提及。三十年后,我的父亲李大康在录制国歌立体声版本时,才得知该管弦乐总谱是他父亲的作品。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我就很喜爱《义勇军进行曲》,每次唱着它,总是热血沸腾,这首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爷爷在自己的回忆笔记《我为国歌编配管弦乐总谱的前前后后》中写到。其实《义勇军进行曲》在1949年9月27日才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它原本是一首电影插曲,并没有考虑到公开演奏的需要。作为国歌,缺少一份规范的管乐谱,作为音乐家的爷爷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源自对国歌的热爱,爷爷常常情不自禁在钢琴上摸索适合国歌的一些和声语言。

1951年,爷爷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团赴东欧的各国巡演,某种仪式举行之际必须演奏国歌,他不得不通宵达旦赶写出一份管弦乐总谱,这也是他第一次为国歌编配管弦乐总谱。回国后,他又对自己编配的国歌管弦乐总谱进行多方面的修订。1953年之前,国歌还没有一份标准的乐队总谱,也正是这一年,党中央指示要组织作曲家为国歌编配一份标准的管弦乐总谱。

1954年,爷爷几经修改的国歌管弦乐总谱终于定稿,经过专家审听、讨论和评定,他的作品脱颖而出,并被周恩来总理批准确定为发放到全世界的正式版本,成为现今的法定版本。

“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歌编配管弦乐总谱,是一个音乐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我也为此感到无上荣光!我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歌将永远与国旗、国徽一起,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激励着我们万众一心,向着光辉的未来,前进!前进!前——进——进!”1995年,在纪念《义勇军进行曲》创作60周年的大型盛典音乐会举行之际,爷爷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

嘉言善行 敦行致远

我们的祖先李五是明代极富传奇色彩的富商、慈善家,其慷慨解囊重修洛阳桥等乐善好施之举,至今仍被后人广为传颂。爷爷是李五的十四世孙,他继承了李氏家族乐善好施的好家风。

1985年,李焕之在音乐会上指挥合唱

回忆起爷爷,凡是认识他的人都会动情地说:“好人,老实人!”他总是从内心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做事从不计较,因此,一直有许许多多的人感念他。

几年前,爷爷的一位老战友还打电话给我父亲:“焕之是好人啊,我仍记得他在我失意的时候给我的关心。印象深刻的是,他用那一把缺了根弦的吉他弹奏音乐安慰我,用自己的津贴给我买布鞋。”在那艰苦的年代,爷爷的爱心让这位消沉的战友振作起来。

李焕之题写“凤池李氏家庙”大门匾额

爷爷乐于助人,对家乡的事也有求必应,虽然远在北京,心里总是记挂着为家乡做点事。

诗人蔡其矫和爷爷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同学,还同是晋江人。1995年,他们合作谱写了《晋江之歌》。1997年7月,爷爷受蔡其矫之邀为紫坂小学校歌配曲,那时候他已病重,仍边与病魔顽强抗争边坚持配曲工作,蔡其矫和紫坂小学的师生深受感动。

战争年代,爷爷的作曲教程手稿以手抄本形式广泛流传在各解放区和部队文工团中,对培养青年作曲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手稿广为传阅却被弄丢,他耐心地重新编写并留底。1997年,他在病中坚持对《当代中国音乐》一书六十多万字的书稿逐字逐句作审阅和修改,使当代中国音乐能够客观、真实而全面地反映新中国音乐的光辉成就。

“七个音符,一部人生”,在爷爷八十岁生日时,他随手写下了这样的人生总结词。65年音乐生涯中,爷爷共创作了三百多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撰写了三百多篇音乐理论文稿、二十多万字的《作曲教程》专著,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为中华民族音乐事业的繁荣昌盛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是人民的音乐家,也是家乡人永远的骄傲。

言传身教 立德于行

“忠诚、严谨、自律、奉献,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爷爷的一生始终将自己的音乐活动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的父亲李大康也是音乐家、国家一级录音师,父亲常常说,爷爷从来没有给他定下任何家规,但却深深影响着他的一生。

1999年,李焕之(左)与长子李大康聊过去的事儿

父亲告诉我,爷爷让他很佩服的一点,就是做事认真到了极致。“他在谱上修改音符,不是直接涂掉,而是贴上小纸条,再将改动工工整整写在上面,你不认真看,根本看不出是有修改过的。”

上世纪70年代,父亲下乡到陕北农村插队,临行前,爷爷特意将印有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语录的报纸拿给他学习,并嘱咐他一定要好好锻炼。对父亲来说,在延安做知青插队的日子是非常重要的体验,他虚心向老农学习做各种农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强健身心。

插队、当兵回来后,在爷爷的建议下,父亲选择了录音师这个职业,一直做到了现在。事实证明,这个工作对父亲来说,再适合不过了。

2010年11月,李大康(左一)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指导研究生录音实践

四十多年来,父亲传承爷爷身上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全面扎实的录音技术,赢得了认可和尊重。他的作品在国际国内录音业界,获过“五个一工程”奖、“金唱片”奖、“最佳录音”奖等。

李焕之为两个孙子组装玩具

延安精神生生不息,红色家风薪火相传,我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红色家庭而自豪。1999年,我到北京工业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成了一名律师。每个案件,我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实事求是地去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力争让我的每位当事人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

2020年10月份,我与父亲一同去延安,向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捐赠了爷爷当年在延安时期的创造手稿、笔记等文物。父亲告诉我,这些文物见证了爷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为文艺事业所付出的努力,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

李大康和李奥利(右)参观延安文艺纪念馆

这是我第一次去延安,第一次感受爷爷当年的革命情怀。“这次来延安的参观学习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去思考关于人生道路的一些问题,也希望自己能够做好延安精神的传承人,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口述人 | 李奥利(李焕之孙子,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整理人 | 庄诗莹  

供 稿 | 泉州市纪委监委 晋江市纪委监委  

审 核 | 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 晋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