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的家书
来源:泉州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1-05-01 11:18

在福建省永春县达埔镇岩峰村的李南金烈士故居,也就是我伯父的家中,珍藏着一张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全家福”黑白照片。照片已经泛黄,且有部分磨损,但人物面貌依然清晰:我的奶奶刘醒端坐正中,伯母潘好英倚坐在其左,伯父的长子李家盛、次子李承志分别笔直地站在后面。然而,我的伯父李南金却“缺席”了这次合影。

懂事时,我就常听奶奶给我讲伯父李南金的故事。

1929年,伯父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学习时,受到校长陈望道、教务长夏衍的革命熏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毕业后,他受党组织派遣回永春开展革命工作。他用笔名“觉因”在《建设月刊》上发表文章,宣传革命真理;主编党的秘密刊物《磨砺》,撒播革命种子;利用教师身份秘密发展党员和军事骨干,开辟游击根据地,一手创建了被誉为“第二个闽西”的安南永德苏区……

1932年3月,伯父在安溪执行任务途中,遭敌伏击,为掩护战友突围脱险,不幸被捕,同年4月24日在安溪县城英勇就义,年仅25岁。奶奶说,那时安溪县城的杜鹃花开得格外嫣红,红得好似革命烈士的鲜血,她永远也忘不了。

伯父牺牲那年,他的长子才5岁,次子尚在腹中。当时,奶奶刚丧偶,又经历丧子之痛,几度哭昏过去,但想到伯母和孩子们,她坚强地挺了下来。

“决不能让阿英知道这个噩耗,她肯定受不了这个打击。”奶奶反复叮嘱身边人不要把伯父牺牲的消息告诉伯母。为了打消伯母的疑虑,她不时地让亲戚以伯父的名字往家里寄点钱,有时还托人捎封“家书”报平安。

“阿英啊,南金又来信了!”每次,奶奶都是“笑”着将“家书”递给了伯母。

“我在这里一切安好,勿挂念。”

“照顾好阿母和孩子。”

……

烽火岁月里的“家书”成了伯母思念伯父的寄托,支撑着她熬过了青春岁月。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9天家里被查抄了11次,她仍坚信伯父终会回来。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家书”越来越多,伯父的孩子们也到了成婚的年龄。1952年,堂兄李家盛婚礼当天,伯母望着窗外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那一封封珍藏的“家书”。

“阿母,汝说今天南金要是能回来喝一杯‘新娘茶’,该有多好。”伯母的眼中满是期待。闽南农村的婚礼中有奉茶拜长辈的习俗,堂兄结婚得敬茶拜伯父。奶奶知道再也无法隐瞒下去,她默默地走进房间,颤巍巍拿出了伯父的遗像,泪流满面地交给伯母。

“二十年,二十年啊!二十年的等待,等到的却是一张遗像……”伯母先是一怔,随即吐了一口鲜血,昏倒在地。婚礼也在一片悲声中“草草收场”。

“阿母,快告诉我,南金没有走,没有走,他还会寄家书回来的。”苏醒后的伯母仍不愿相信这个事实。“阿英,南金牺牲了,不会回来了。我们要坚强,他是我的好儿子,你的好丈夫,也是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在奶奶的开导下,伯母渐渐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对“家书”也不再念想。

奶奶去世后,岩峰村党支部送来一幅挽联:支持儿子献身革命事业,教育后辈继承光荣传统。

“若要盼得呦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如今的安南永德,正值四月,杜鹃花开遍山野,颜色还是那样的嫣红。伯父虽然早早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就像漫山的杜鹃花,永远鲜活。

备注:李南金(1907.2—1932.4),原名李世混,学名李果,笔名觉因,永春县达埔镇岩峰村人,先后担任中共永春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安南永特区委书记、同安特支书记、厦门中心市委特派员、安南永临时中心县委书记等职,是安(溪)南(安)永(春)德(化)苏区的主要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

供稿:永春县纪委监委

口述:李德俊

整理:陈跃虹、许慧平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