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甲东南的福建武夷山,也是朱子理学诞生的摇篮。800年后,碧水丹山依旧,朱熹行迹尚存,仿佛等待着与今人对话。
2021年仲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武夷山朱熹园,有感而发:“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如何让它们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口说话”?总书记提出的“激活之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发人深思,也正在被生动活泼地实践。
古城老去,谁来唤醒她?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
福建泉州,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人怕老,古城同样如此。
2016年,泉州成立“古城办”时,主任李伯群心情沉重:6.41平方公里的古城内,老人家多,年轻人少,青年不断搬去新城,老人在这里慢慢谢幕。
“从人文角度讲,古城一直有人在逝去,却少有人出生,活力越来越少。”李伯群说。
如何用年轻的血液激活落寞的古城?或许没有比用脚步丈量更好的方式了。
2016年,泉州市宣布举行首届古城徒步穿越活动。消息一出,许久未到古城的市民踊跃,有3000多人报名。此后几届,报名更加热烈,主办者不得不摇号确定幸运儿。
如今,徒步已成人们“走读”泉州的另一种方式,在民间,每年自发组织的徒步活动就有数百场。
“老街巷加年轻人,碰撞出了奇妙活力。”李伯群笑言,培植年轻一代的主人翁意识,是复苏古城的重要一步。
年轻人的创造力让泉州古城焕发了青春。开元寺附近西街的小西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区,属于年轻人的俏皮随处可见:有人将海丝文化做成涂鸦,有人在花盆上饶有趣味地写上“@泉州,嘘,小心吵到沉睡的历史”。
今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主会场中国福州和线上举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将参加申报。届时,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也更多元的泉州。
泉州西街116号“洲紫新筑”,原是一座兼具中西方特色的洋楼,政府出资修缮后,变身为“1915艺术空间”,担起古城文化与当代艺术交流的使命。以烟火作画、从泉州走向世界的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多次在此布展,来自海内外的其他艺术家们,也常来举行沙龙。
“谁说古城一定要飘茶香,它也可以有异域的咖啡香。”李伯群说,就像一片完整的森林需要有不同的植被,多元文化共存的古城,更为年轻人乐见,也更加开放包容。
今天,古城保护已成全民的共识,过去那种推倒重建、腾笼换鸟的做法渐渐退出舞台。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也要有激活之法。年轻人的加入,时代精神的注入,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古城”越发真实起来。
让“远方”遇见“诗”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习近平
对武夷山五夫镇的青年创客来说,自家民宿的广告词几百年前就已写就,那是朱熹“写的词儿”。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相传正是朱熹当年在武夷山中著述时写下的。
近年,眼见朱子文化传承日趋活络,一群青年动了心,他们看中了五夫镇废弃的烤烟房,加以重新修缮改造,打造成了一片“网红”民宿群。
如今,古老诗句中的半亩方塘成了民宿边的万亩荷塘。夏日坐在窗前,看荷花亭亭玉立,天光云影徘徊,成了游客与朱子交流的有趣一幕。
旅游让传统文化“被看见”,传统文化也让旅游“被记住”。
山西省高平市良户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存有完好的明清院落40余处、宗教建筑10余座。
坐拥深宅大院,良户村也曾因“空巢”而困窘。2013年,民营企业家杨建新与村两委商定,合资成立良户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把古院落修缮起来。
旅游需要资源,从何而来?良户村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办法。
古建筑上的精美砖雕、木雕成为亮眼的风景;传统秧歌、旱船、跑马成为引人关注的技艺。如今,每年约20万人次游客来到良户古村,吸引他们的,恰恰是这些村中人见惯不怪,外地人却格外稀罕的宝贝。
文旅之路走通了,杨建新还邀请专家对良户村古建保护、开发定位、发展方向进行研讨。对他来说,“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根本,这是一辈子都做不完的事。”
如果说有形的山水是“远方”,无形的文化是“诗”,那么“诗与远方”结合的文旅融合模式,也指出了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可循之路。
国宝的数字化“奇幻漂流”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习近平
“做敦煌文化真的‘有瘾’,当你身临其境面对着一千多年前的莫高窟壁画和璀璨的敦煌文化,真的有太多想做和可做的事!”
与敦煌研究院合作的第四年,腾讯公司市场与公关部副总经理戴斌仍然激动。
2017年,腾讯和敦煌研究院启动“数字丝路计划”。次年,公司旗下王者荣耀团队提出一个设想,能否为游戏人物杨玉环“穿上‘飞天’的衣服”?
在专家指导下,团队6个月,派出22位设计师,出了37个版本,才终于定稿。
定格在壁画中的“飞天”,就此伴着声声琴韵,以游戏人物的面目来到掌心——这款皮肤得到4000多万用户的下载,强势“破圈”了。
传统越剧唱段被用作人物台词,故宫成了可自由搭盖的建筑,含有传统剪纸艺术元素的游戏斩获国际大奖……曾被视为“洪水猛兽”的电游,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火花,让人刮目相看。
借助VR(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传统文化“活出”新感觉。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近年致力用数字技术“复活”文物,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到国外几十个博物馆采集数据,再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复原,让流失海外文物与石窟原始环境全方位虚拟“合体”。
“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上,当你走到“半跏思惟菩萨”的投影前问:“你从哪里来?”挥动着手臂的菩萨会缓缓言道:“从墙上来,从石工的手中来,从你的心里来。”
在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于灏看来,“文物会说话”是时代的幸运:“通过数字化,天各一方的造像合归一体,再现精美绝伦的天龙山石窟艺术,只有数字时代才会创造这样的奇迹。”
近年来,从“萌萌哒”的故宫神兽,到娇憨逗趣一夜“霸屏”的《唐宫夜宴》,在数字技术掀起的浪潮中,人们惊喜地看到,优秀传统文化凭风借力成了“冲浪好手”。新科技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载体和新表达,传统文化也启发新科技创造出更具内涵、更有民族标识性的新流行。
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有着无限可能。(参与记者:王学涛、王菲菲、邓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