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泉州北郊濠市(今洛江区河市镇)濠格头村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官授平蛮将军,死后被追谥为武襄。
胸怀天下,跳石练胆。俞大猷从小立志做一名经世济民之人。他认为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须学识与胆略兼备,因此,他特别注意练胆。他在清源山紫泽书院读书时,常在一块巨石上练习跳跃,练胆壮气。如今,该石还在,人们称之为“练胆石”。
严格监管,赈灾济民。俞大猷33岁考中武举,守御福建金门所。嘉靖十五年(1536年)福建发生大饥荒,朝廷开仓赈济灾民,有些官员乘机编造或者篡改户籍,冒领口粮。为了让灾民真正得到救济,俞大猷深入各乡逐一察看灾民情况,当场发放票据,让赈灾粮食真正落实到灾民手中。《金门志》载“无一人遗,无片刻滞,无斗釜滥”,受惠者多达一万多人。
抗击倭寇,战功赫赫。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起,俞大猷到浙江宁波、绍兴、温州、台州等处抗倭、御寇,“浙直海洋千里连捷”。此后,俞大猷率水师追到镇海口外的倭寇巢穴,使其不敢再犯。当地百姓或建生祠感念他的再生之恩,或以他的名字命名以作纪念,如浙江镇海俞大猷生祠、丽水市大猷街等,他与另一位民族英雄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清廉为官,两袖清风。俞大猷一生征战,屡获大胜,但对战利品却分文不取,总是上缴充公,还经常用自己俸禄救济困难士兵。据史料记载,俞大猷受诬下狱时,所有家财不满百金。他年少时看见家乡濠溪上的木桥毁坏,许诺要回乡造桥,但是直至67岁,自己积攒的俸禄才刚够造桥费用,可见一生清廉。而后俞大猷委托其弟督建濠溪桥,造福当地百姓。
忠孝两全,尽心反哺。俞大猷因仗义执言得罪上司被免去官职,从金门回家后,得以亲侍在母亲身边尽孝,他与弟弟俞文猷两人的孝行闻名乡里。父亲去世后,邻居之母给予俞大猷母亲杨氏很多帮助,俞大猷每次遇到邻居之母,也都毕恭毕敬,以礼相待。
俞大猷一生执著于立德、立功、立言。《明史》中评价俞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洛江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