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党员英烈谱】陈绍痕:淬英雄之心 铸革命精神
来源:泉州晚报 发布时间:2021-03-06 22:51

陈绍痕

人物简介

陈绍痕(1917—1949年),惠安县洛阳镇下曾后房村人。少年时到菲律宾谋生。1938年1月,参加了沈尔七等领导的菲律宾归国华侨服务团。1938年2月赴龙岩白土,参加了新四军第二支队,随军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同年4月,调到军部教导队学习。1939年春学习结业后,陈绍痕被分配到苏皖前线茅山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先后在句容、溧水、镇江、丹阳4县抗敌总会警卫连任排长。1941年夏天任句容县警卫连连长;1943年调任新四军茅山部队副营长;1945年升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三支队第二营营长;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四十八团副团长。1949年,在淮海战役中牺牲,时年32岁。


陈绍痕,1917年出生于惠安县洛阳镇下曾后房村。少年时期,因家庭贫困,跟随亲友到菲律宾谋生。1938年1月,他积极响应抗日救国的召唤,参加了沈尔七等领导的菲律宾归国华侨服务团。


1938年2月,菲律宾归国华侨服务团抵达龙岩白土后,由沈尔七带领来到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二营访问。时陈绍痕身材高大,穿着皮服、皮鞋来到部队,与生活艰苦的新四军战士们不相协调。四团政委说道:“战士苦惯了,原来住在深山密林里打游击,衣食住行都很困难。”陈绍痕坚定地对他说:“我们从菲律宾回来的都要向你们学习,随时准备脱下西装皮鞋,换上军衣到前线去过艰苦的战斗生活。”战争岁月的磨炼,使陈绍痕很快由工人转变为新四军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干部,实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


陈绍痕虚心学习,善于带兵。1941年陈绍痕调任句容县警卫连连长,时过半年,带领连队从80多人发展到140多人,并且在京杭国道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同年冬天,陈绍痕率部在镇江高庙一仗,机动灵活地歼敌一个连,取得胜利。


随着带兵经验越来越丰富,1943年秋陈绍痕被提拔为警卫营副营长。1943年是坚持茅山抗战斗争最尖锐最困难的一年,日军、汪伪动员了大量的兵力,对茅山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清乡”。陈绍痕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在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也得到了更大的锻炼。在一次战斗中,他负了伤,同志们要他下火线,他坚决不肯,卫生员替他包扎后,他又冲上去,端起机枪对敌人扫射,直到把敌人打退。


1945年1月,部队向浙西进军,陈绍痕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三支队第二营营长,带的部队升为主力兵团。进军的第3天,部队途经孝丰西亩市,当时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又下着毛毛细雨,公路上有很多兵马向南汪迤逦行进,穿的衣服、戴的帽子和新四军没有差别,就是肩上扛的机枪比新四军多。陈绍痕凭借作战经验判断出这是国民党顽固派的队伍,命令六连连长孙永安沉着应战,抓住战机,消灭顽军。最终俘虏300多人,缴机枪十多挺,我军无一伤亡,取得重大胜利。此后,他所率的营与顽军的遭遇越来越多,打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他从实战中不断总结作战经验,研究对策,后来在孝丰、天目山、草明山、狸头桥等地连连取得胜利。


1947年以后,陈绍痕率部相继参加了华东战场上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在山东鲁南战役中,他脸部和双手被冻得皮开肉绽仍坚持和战士们一起在雪地里挖工事;在莱芜吐丝口战役中,他带部队冲进圩子,连续3个晚上没有睡觉。他精疲力竭,双眼布满血丝,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到战斗结束。在外线出击中,他不但和部队战士一样徒步前进,还帮战士扛枪、背行李。通过河南黄壇区时,没有吃上一顿饭。他对同志们说:“肚子饿是常有的,为了让全国人民不再受压迫剥削,我们挨点饿、受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1949年春,陈绍痕在淮海战役中光荣牺牲,时年32岁。1965年淮海战役纪念馆建馆后,将他的名字刻在英名墙上,以供后世瞻仰。


【责任编辑:庄秀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