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崩岗村”成为“网红村”
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02-26 18:05

崩岗地质公园游人如织,生态小院里传来阵阵的欢声笑语,乡村振兴馆前游人啧啧称赞……今年春节,福建省安溪龙门镇洋坑村成为当地的“网红”景点,令周边乡村羡慕不已。

“没想到,我们这个昔日让人看了后怕的崩岗小山村能受到如此的青睐。”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洋坑村党支部书记陈小福同当地村民一样,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洋坑村曾是千沟万壑的崩岗侵蚀区,区内有崩岗226处,崩岗面积1807亩。严重的崩岗侵蚀,造成剧烈的水土流失,每当刮风下雨,侵蚀区内群众都会提心吊胆。“洋坑崩岗跌死虎”是过去洋坑人的生活状况。

“过去都不敢邀请生意伙伴来洋坑,脏乱臭让人受不了。”在外打拼多年的洋坑珍山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陈世贤以前介绍自己家乡时,总是摇头叹息。

“虽然用了不短的时间进行治理,但由于顾虑多、思想包袱重,群众对村干部也有偏见,一些治理项目迟迟不能付诸实施。”回忆当初的情景,陈小福坦言道。

改变,既源于当地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安溪县纪委监委开展的村级组织“靶向”监督。

2019年来,安溪县纪委监委按照“第一年重点监督,第二年全面推广,第三年起固化长效”的目标,通过“微信群”公开、“一站式”办公、全链条民主决策等监督机制,对村级“四议两公开”“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和集体“三资”管理等问题开展“靶向”监督,把乡镇纪委的专责监督同群众监督贯通起来,以“小支点”撬动“大监督”。

“特别是通过微信群,把我们村每个月的财务收支和一些工程项目一笔一笔、原原本本公开出去,即使在外经商、务工的村民,也能对村里的大事小事了如指掌。”该村支部委员兼纪检委员陈志伟表示,此举不但有效倒逼村干部公开、公平、透明处理村里的事务,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在“靶向”监督之下,该村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陈小福和村两委一帮人开始放开手脚,对洋坑进行系统性崩岗治理,并对受灾区群众进行搬迁安置。与之配套的裸房整治、“平改坡”、“生态小院”、小河道治理(一期)等人居环境治理工程一并付诸实施。

功夫不负有心人。洋坑村不仅建起“幸福小区”,村民从此告别“头悬红土,住不安稳”的生活,而且率先在全县开展废旧旱厕和鸡鸭猪圈整治,其“三格化粪池+污水站”“三格化粪池+人工小湿地”“三格化粪池+稻田”的污水治理模式还被全县各村模仿推广。去年,该村入选了“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怎么拆除?如何补偿?怎样安置?环境治理每个项目每个环节,我们都会在‘群’里公开。涉及‘三重一大’的,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镇纪委也会派员参加,全程监督。这样一来,干群关系更和谐了,村干部干事也更有激情了。”对于“靶向”监督带来的变化,陈小福深有体会。

“环境治理出成效,家门口变成‘小花园’,晚上散步的地方多了,心情更舒畅了,我要为美丽乡村建设尽我的一份力量。”心里“亮堂”了,对干部做事也放心了,古稀老人陈玉阶不仅主动拆除了建设在河边的鸡鸭圈,还无偿献出了自己一块菜地作为群众的休闲区。

环境治理后,该村挖掘村内古厝、民俗等资源并加以继承发展,建成全省首个乡村振兴“生态小院”,同时,发展水稻、果蔬、生猪养殖等,培育生态养殖产业。如今的洋坑村,环村溪流清澈,四季稻蔬常绿,基本实现从“穷山恶水”向“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蜕变。

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洋坑村的变化再次印证了我们抓‘靶向’监督对头了。”安溪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既是加强基层治理的现实需要,更是保障群众根本利益、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大业的有效途径。(安溪县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