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生:我的梦想就是中国没有贫困村
来源:南安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0-12-30 09:17

脱贫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更不可能指望一夜间就发生巨变,而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到质、滴水穿石般的变化。我在蓉中村的实践,就是最好的见证。

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我的老家,曾经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村。

蓉中村新貌


我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什么苦活都干过,捡柴、拾猪粪、卖冰棍、挑沙石等,再后来外出谋生,当过工人、采购员,生活窘迫的时候,还睡过马路、树丛。所以我很能切身体会贫困群众的困难和对脱贫致富的渴望。

漂泊的历程也是经验资源积累的过程。经过十几年的磨炼,1976年,我回乡带头创办了蓉中村石油化工厂(后改制为福建莱克石化有限公司),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逐步从一家单纯“作坊式”的小工厂发展成有一定规模的民营润滑油生产企业,成为蓉中村的龙头企业,也带动了不少村里老乡的就业。

但只有我们一家企业,还不足以带动发展起整个蓉中村。

蓉中村商贸一条街


2000年,我被推选担任了蓉中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集体负债40多万元,村里9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面对这个不靠山、不临海,资源匮乏、财力薄弱的小村庄,怎么当好这个“家”,对我充满了挑战。

蓉中村土地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只有4分地,以“耕种无土地”的实际情况而言,想要致富,靠发展传统农业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

思路决定出路。经过到江苏华西村、山东西王村等一些村参观考察,我们村最终将突破点放在了工业兴村上。

随后,在我的提议下,村里将原有企业进行整合,科学规划建立起占地近70亩的蓉中村工业园。为引项目拉投资,我带领村干部奔走于广东等地,动员乡贤、党员回归创业;为盘活资源,我们组织村民把无人居住的杂地、废弃砖瓦厂等闲置土地,以折价方式入股,建设标准厂房出租;为解决创业基金短缺的难题,蓉中村与南安市农商银行合作,成立泉州市首家村级担保公司——南安市蓉中惠农金融合作有限公司,为村里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借力城乡统筹共建政策,引入电力公司、农业银行等20余家共建单位财力和技术……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工业园的建立,村里相继建起了家具厂、轴承厂、五金厂、印刷厂、纸箱厂、工艺品厂等20多家民营小微企业。现如今全村工农业年产值已经超过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村财年收入达到数百万元,蓉中村成功走出了“工业兴村”“造血发展”的脱贫路。

富口袋的同时,更要富脑袋。村民们富起来之后,我倡议设立专项教育基金会,在村里建起幼儿园、小学、中专、成人教育、老年大学等,“家家户户进课堂”成为这个小山村的靓丽风景线。村民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也逐渐提高,每年考上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蓉中村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蓉中村文化节


富起来的蓉中村,并不是我的最终目标。因为我自己是从贫困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所以我更能切身体会到落后地区广大群众的困难和渴望。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央视记者现场提问我的中国梦是什么,我想了想,大声说:“我的梦想就是:中国没有贫困村!”

李振生(左二)带领志愿者团队走访考察南平市政和县石屯镇石圳葡萄基地


从2012年起,我作为蓉中村的带头人,获邀指导帮扶甘肃省会宁县钟家岔村、武山县北顺村和宁德市下党村等国家级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带着一支10余名由村党委成员、企业家、退休公务员等组成的扶贫志愿者团队,我们马不停蹄展开“千里扶贫”。而当我们走到大山里,才真正知道贫困地区生活的艰难。亲眼见证西部山区的干旱、偏僻和贫瘠,我们更加意识到了脱贫攻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记得北顺村一名村干部曾感慨:“农民被贫穷吓怕了!他们连1000元的跟头都栽不起,不敢搞养殖或投资其他行业,只能苦守着田地,越守越穷。”在走访了将近20个贫困村后,我深深体会到,贫困村最缺的是致富理念,扶贫最难的是给老百姓换脑筋。蓉中村的实践也让我清楚明白,脱贫致富,起步时可以靠外界“输血”,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身“造血”。靠上级补贴改变不了贫困根子,扶贫攻坚必须先去脑中的“穷根”。因此我们团队并不急于帮助贫困村申请政府的大额扶贫资金,而是下定决心带动贫困村自身实现转型。就这样,每年我们都要来回十几趟,帮助他们规划道路建设、联系企业推广产销合作、带领青年村民学习创业技能……经过2年考察探索,2014年,在国务院扶贫办指导下,我们在蓉中村成立了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开始创新“1+11”扶贫培训模式,针对甘肃、宁夏、福建等地贫困村农户实施精准创业帮扶。当年10月,首期“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在蓉中村正式启动,经过筛选推荐,我们邀请各地的青年农户、干部到蓉中培训基地接受1个月技能培训,毕业后陆续返乡开展创业实践,而蓉中培训基地则跟进为参训学员进行11个月的全方位跟踪、帮扶和指导,确保返乡创业计划得到落地、发展。“爱拼才会赢!”每次开班演讲,我都会提起闽南人的这句口号,我也希望我们闽南人的创业精神能够感染带动大家。

李振生(前排右一)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甘沟驿镇钟家岔村与村民交流


这几年,“1+11”扶贫培训模式结出了累累硕果,下党村的王培根创办星农禽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22户村民致富;王明秀创办茶油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500多亩茶油树;周建伟在村茶叶厂当管理人员……先后培训来自闽、甘、宁、贵、滇、鄂、藏、赣等17个省市县5639名学员,成果带动3496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李振生(左一)回访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下乡的味道”扶贫定制茶园项目

这一模式也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2016年10月,我有幸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当我再次回到这些贫困村,看到原来的贫困村里现在有了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工厂都建起来了,村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状态也不一样了。想到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最好的回报,我内心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口述:李振生(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委书记,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

整理:黄文彪 姚添丁 尤姝婷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