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萍:大家有信心了,原来“歹竹”也可以出好笋
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12-09 09:36

每年七八月,正是麻竹笋成熟的季节,每到那时,我就特别思念优质麻竹笋的产地、我曾经挂职两年的永春县石鼓镇吾江村。

到吾江村驻村之前,我很少听说也从未品尝过麻竹笋。没想到驻村的短短两年间,麻竹笋默默扎根、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不仅爱上这个鲜美淳朴的味道,还带领村民打造了一条利用麻竹笋脱贫致富的产业链。

吾江溪流域整治项目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2016年底,作为泉州市下派干部中年龄最大的女性,我来到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帮扶村永春县石鼓镇吾江村,担任石鼓镇党委副书记、吾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机关单位里上了年纪的女同志似乎大多没了干劲,准备退居“二线”,他们不理解我去艰苦的农村为了什么。其实,在机关工作二十多年,我积累了一定的能力和经验,也接触过很多善良淳朴的农民,很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现在正是到基层去为群众办实事、解实忧的好时候。

入村前一个月,我便开始为基层工作做准备,尽管如此,第一天还是遭遇了尴尬的场面:穿着裙子的我被不知名的小黑蚊团团包围,咬了几十个包,奇痒无比。两位女村干部赶紧拿出花露水往我身上喷。原来,村里为了治理水土流失,种植了一些麻竹笋,招来不少黑蚊子。这让我对麻竹笋的第一印象打了折扣。

刚到吾江,我发现讨论决策问题时村干部们不太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入户走访时群众也常常只是客套两句,想了解实际情况却无从下手。

黄秀萍(主席台右一)参加吾江村党员大会

没有坦诚相待,如何形成合力、一起发展?我开始思索如何打破僵局。但作为一个外来人,要融入和改变,并不容易。正当我有些气馁时,无意中听到村民说起麻竹笋的生长过程:竹笋在地底生长缓慢,前四五年默默向下扎根,汲取养分,待春雷一响,就会用尽力气破土而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哪怕头上的泥土板结如石,哪怕被巨石压顶,当生命积累到一定的厚度,便不屈不挠向上生长,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这种斗志和韧性,不正是我当下所需要的吗?我对麻竹笋的印象由此改变。

为了像麻竹笋一样在村里扎下根,我向基层干部学习取经,迅速改变个人形象和生活方式,真正植根泥土、融入乡村。我把套装、高跟鞋换成运动装、运动鞋;村民没有在晴天打伞遮阳的习惯,怕晒的我也不再打伞;舍弃午休,以便随时下乡处理难题……通过与村主干经常性地沟通交流,与他们坦诚相待,我们彼此的隔阂慢慢减少,班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被激发。就这样,村干部们开始把我这个机关的“老干部”当作自己人、贴心人,在议事讨论时也更愿意表达意见,共同研究探讨更好更优的产业致富项目,为群众办事也更有劲、更团结了。

黄秀萍(左二)进村入户了解情况

麻竹笋的精神激励着我,其自身也成为我在吾江村实现产业扶贫脱贫的第一个突破口。吾江村既没有突出的自然人文景观,也没有特色产业,缺资源、缺资金、缺项目、缺思路……要如何实现造血式扶贫?我想到了麻竹笋。麻竹笋肉厚味鲜,营养丰富,但因为一斤卖不了几毛钱,其价值长期以来都被忽视了。

经过跟镇、村主干沟通,我提出开展村企合作的思路,通过收购、深度加工、冷冻保鲜等环节提升麻竹笋价值,并回收麻竹壳作为包装纸箱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形成完备的麻竹产业发展链。在电商平台的推动下,麻竹笋的销售价格一下提升到一斤3.5元。这极大激发了村民们的种植热情,在“村企合作—统购包销—利润分成”模式的成功运作下,麻竹笋成为吾江村的一大支柱产业。

除了发展麻竹笋产业链,我还和村干部考察引种了5000多株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优质大果红花油茶,强化专业技术支撑,发展大棚果蔬无土栽培、自主采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黄秀萍(左一)查看项目进展情况

身为纪检监察人,我深知在带领吾江村脱贫致富的路上,更要以身作则,做到像麻竹一样,清白、无私。我最常跟镇村干部们说:项目资金一定要规范使用,底线是不能进入个人腰包、不能违纪违法违规。我和村两委一起商议制定了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机制,以确保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多方监督,公开公正、阳光透明。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两年内,我们争取到的12个项目陆续落地、发挥效益,村里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吾江村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而且还一举摘得多个省级名片:省级水土保持示范村、省级特色旅游村、省级“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吾江溪流域整治项目还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这些“金杯银杯”让参与其中的我十分自豪,但“群众的口碑”更令我感动。作为“荣誉村民”,离开村子两年多了,至今我到永春下乡,都会习惯性回村里看看。前几天回村,村民们正三三两两惬意地在吾江溪两岸散步,遇到我,都很热情地聚过来打招呼。有个老阿婆在山上劳作,远远看到我,很快从山坡上跑下来,握着我的手要请我去她家喝茶。那份真挚的热情,瞬间击中了我。回想起刚驻村入户时村民对我敬而远之的隔阂感,我眼睛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黄秀萍(右)回村路遇87岁的老党员问寒暖叨家常

“没想到作为石鼓镇‘吊车尾’的村,短短两年内,可以实现如此大的飞跃,我真是做梦都不敢想。更关键的是,您把发展的希望,带给我们村了。”村党支部书记苏德荣感慨地说。如今,吾江村有些外出经商、事业有成的乡贤,开始主动回来参与家乡建设,“大家有信心了,原来‘歹竹’也可以出好笋。”

黄秀萍(右)回村与许晓衿交流驻村工作感悟

我是众多驻村挂职干部中普普通通的一员,我坚信无论土地多贫瘠,只要像麻竹笋一样,默默扎根、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就能扎根成竹、破土而出。挂职期间,麻竹笋精神一直鼓励着我。挂职结束后,我将这些感悟分享给我的接班人——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下派驻村的许晓衿。许晓衿说,如今,她也跟我一样,深深爱上了麻竹笋,“秀萍大姐,您让吾江村美起来、靓起来了,我一定要接过接力棒,让村民富起来。”

口述:黄秀萍(泉州市纪委监委驻市财政局纪检监察组四级调研员)  

整理:黄宝阳

  供稿 | 泉州市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