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地图,数不清的大江大河纵贯其中。若是再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南方的大型河流,往往多以“某江”为名,如长江、珠江、钱塘江、赣江等,只有较小的河流以河为名。而过了长江以北,水流几乎都称“某河”,如黄河、海河、辽河、渭河等。但是再往北,到了东北,“某江”又成了主流,如松花江、鸭绿江、嫩江、黑龙江等。
这种分野自古已然。唐代孔颖达在《尚书·禹贡》“九江孔殷”条的注疏中就说:“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颜师古注《汉书》时写道:“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曰河”。宋代史学家宋祁也曾提到:“南方之人谓水皆曰江,北人谓水皆曰河,盖从其俗也。”可以看出,南江北河的称呼早在隋唐就已经十分普遍。
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众说纷纭,如江大河小,江清河浊,还有一些语言学家从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提出观点,认为“江”“河”都是外来语,“南江北河”的根源,是因为这两个词来自南北不同民族的语言。这些解释都有道理,不过,单从“江”与“河”这两个字中,便可一窥个中奥秘。
《说文解字》中,江字被解释为:“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河字则是:“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可以看出,江、河二字最早并非河流的通名,而是南北两条大河的专名,即现在的长江与黄河。这两条大河与“淮”“济”并为上古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四条大河,合称“四渎”。
上古时期,人们往往把流淌在华夏大地的河流都命名为“某水”,如渭、淮、济、洛、伊、涧、汉等,长江黄河,也称为江水、河水。至于不是黄河也称河、不是长江也称江,用“某江”“某河”指代水流的称呼,最迟不晚于东汉便已出现。
对于一条大河,古人往往视支流同干流。称黄河为河,于是也把黄河支流叫作河——反正水都是流到黄河去的,就算黄河一部分吧。如《尚书·禹贡》中说大禹治水成功,“九河既导”,这里“九河”即是古代黄河下游许多支流的总称。后来,老百姓叫习惯了,以至于无论是否是黄河的支流,都叫河了。
江也是同样道理,人们把流入长江的水流视为长江的一部分,也称为江。《尚书·禹贡》中的“九江孔殷”,九江即是多条河水汇流长江之处。随着时间久远,也不再分水流是不是流到长江去,统统叫作江了。
长江黄河在各自流域内支流众多,流域面广,基本能代表南、北方。黄河支流统称“河”,长江支流统称“江”,因此出现了北方多河,南方多江的现象。
此外,从江与河的字形来看。江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个工。三点示形为水,工字表音。但是有学者认为,这里工也有一定的表意作用。“工”与“巨”(矩)古同字,甲骨文字形象工具形,《说文解字》解释为:“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其本义是工匠的尺。尺给人的感觉是直和宽。长江东去,水光接天,既直又宽,所以“江”常常被用来指代给人感觉直且宽阔的水流。南方的雨水丰沛,水流充足,河流也大多直、宽,故而多名之以江。
再说河。河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个“可”字,这个字符本就有弯曲之意,因此“河”多用来表示“曲水”。黄河可谓是“曲水”的典型代表,陕北民歌中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虽然只是艺术表达,但也恰当地形容了黄河弯多浪急的特点。北方河流多曲折,故也常称“河”。需要注意的是,在南方,一些较为曲折的内河,也被称为“河”,例如“弯过了九道弯”的浏阳河。
说完了“南江北河”,再来看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分为两种情况。在辽宁靠近关内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就被纳入中原政权的直接控制,受中原文化影响深厚,命名规则也同于中原。故而辽河在《山海经》中叫潦水,《吕氏春秋》《管子》中称之为辽水,唐代以后成为辽河,辽河流域的支流也都叫河。
而在辽河流域以外的地区,在古代曾长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河流名称大多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最早汉语中对这些河流以“音译+水”来称呼,如黑龙江被称为黑水。辽金之后,东北各地与内地的联系交流有了明显的增加,少数民族学习到了汉文化,大量的汉民也进入东北。汉语在东北地区的影响与日俱增,因此也使得“江”和“河”作为河流的基本命名方式为民众所认可,并成为了人们日常基本的词汇。当时,中原地区“南江北河”的习惯已经形成,南方的江往往流量较大、水流湍急,而北方的河流大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总量少且不均,加之蒸发旺盛,河流的径流总量远小于南方地区,久而久之就给人以江大河小、江直河曲的印象。东北地区冰雪多,植被茂盛,蒸发量少,径流量大,似南方之江。带着“江大河小”印象的汉族移民,看见了东北清波万里的滔滔大川,自然想到了“江”字。东北河流多以江为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小小的河流养育了我们,大江大河养育了整个民族。长江与黄河,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她们在中华大地上流淌,广纳百川,李白说“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杨慎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何其豪迈。她们养育着周边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流经的每个地区的不同自然地理环境都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之中,多元的文化得以汇聚,熔铸成一个华夏民族,熔铸成灿烂的中华文明。而这种不可分割的文化大融合,至今仍是维系着我们的精神纽带。(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