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记·9月26日 | “漆”出致富新路子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29 11:17
沿着整洁的岵夹公路,驱车爬坡,柏油路旁各色花木应接不暇,不知不觉间便到“国家森林乡村”——仙夹镇山后村。

沿着整洁的岵夹公路,驱车爬坡,柏油路旁各色花木应接不暇,不知不觉间便到“国家森林乡村”——仙夹镇山后村。

放眼望去,香樟成林、稻田成片、白鹭翻飞、溪水潺潺,红砖小楼错落有致、漆雕漆画点缀其中,一幅生机勃勃的农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山后村地处高山,土地贫瘠,村民们过去守着绿水青山,日子却过得苦哈哈,年轻力壮的劳力纷纷离开村庄外出打工。如何解开山后村的“贫困”枷锁,留住村民?村党支部书记郭金国心急如焚。

他想到了村里传承近千年的漆艺手艺。郭金国自己就是一名传统漆艺工匠,他喜欢这门手艺,所以对山后村漆艺的式微也深感焦虑。漆艺制作多用于古家具、古建筑的装饰,较难与现代建筑和家具融合,市场发展日益不景气。此外,技艺精湛的工匠大多年过花甲,受身体条件限制,难以“走出去”,而订单“引进来”又太难。“老手艺需要新变革,这样才能摆脱目前尴尬的局面!”几番摸索后,郭金国和村委会决心启动产业变革,让传统手艺与市场、艺术接轨,实现漆艺产业化,帮着村民们增收致富。

与漆艺打了半辈子交道,郭金国对如何“破局”心有成算。2015年,他带着村委会成立柒山漆器工艺专业合作社,吸纳了五名掌握漆艺技术的工匠入股,组织成员开展漆画、漆艺、漆器工艺品的制作和加工。合作社改变了工匠单打独斗的局面,由村集体对外接单,再根据每个工匠的特性进行派单制作。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还实现了更高质量的生产。此外,合作社在延续原本的定制型产品制作的同时,还对传统漆艺工艺、载体和表现形式进行挖掘创新,从单一的实用器具向工艺品、艺术品拓展,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

几年下来,柒山漆器工艺专业合作社的订单每年达到100多单,产值2000多万,为当地村民增收400多万元。入社的工匠也从当初的5人,增加到80多人。尽管年初受疫情影响,但合作社新开发的“漆艺金笔”仍收到十几笔订单,销售额达到3万多元。“加入合作社既可以挣工资,还能有分红,坐在家里接订单就能赚钱。”村民郭泉渊高兴地说。

合作社的“合作”不仅体现在流程上,还体现在切磋手艺、改进技艺上。按照父辈口口相传的配方和手法,完成一件漆画需经过40多道工序,花费近50天时间,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合作社的成员们在生产之余,对调漆配方和漆画制作手法进行反复研究,在不减工序不降质量的前提下,将制作时间缩短到了15天,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合作社积极吸纳新鲜“血液”,招募村里的年轻人拜师学艺,加入工匠行列,并积极动员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漆艺师傅申报各级工艺美术大师、技能大师和非遗传承人,打造产业“明星”。与此同时,村里还实施行业领头人培养、漆艺人才素质提升、漆艺产业人才聚集三大工程,成立永春县首个村级漆艺文化交流中心,以人为本,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去年,20多岁的郭友量放弃外出打工,正式拜郭金国为师。“学会一门手艺就等于掌握了致富的本领。”

千年工艺焕发出新生机。“我们正在申请‘中国漆艺之乡’,希望借助品牌效应,将传统手艺发扬光大,让村民工匠的日子红火起来。”未来的路怎么走?山后村有规划,有行动,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和智慧走出一条致富新路。(通讯员 福建省永春县纪委监委 陈跃虹、张玛莉、陈淇莹 设计 李芸)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