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坝之碑
来源:泉州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0-09-01 16:13

    蔡飞跃

    所有的动力必有源头。我是在查阅《晋江县志》(道光本)时,偶见载于“卷之八•水利志”的“留公陂”简述,坚定我启动前往泉州市洛江区双阳街道前埭社区坝南小组的旅程。

    坝南的江边,两方石碑宁静并立着,一方碑上刻“留公陂”,一方碑上刻“屠公陂”。碑的北面,一道拦江石堤把坝南与对岸的陈坝村连接。

    留公、屠公是两位古人,他们的名字有些人说不全了,但他们的姓,常常和这座陂坝一起被提起。

    陂是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远的,有安徽省寿县的芍陂(安丰塘),为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距今已有2600多年,堪称中国保留最完整、最典型的古代坝。近的,有《晋江县志》(道光本)罗列本邑留公陂、六里陂、黄陂、清洋陂、蔡陂……等82陂的简述,读后让我心生感慨。

    洛江区的区划旧属晋江县,留公陂位于古泉州府晋江县四十一都爱育里的洛阳江中游,如今是泉州现存最早、保留最完整的筑坝引水灌溉工程。

    站在“留公陂”碑和“屠公陂”碑前,我向陂坝望去。辽阔的春风,吹绿了谷口两岸的五谷、草木。在泉州,洛阳江是仅次于晋江的第二大河流,它们都是泉州的母亲河,殊途同归大海。

    天空没有云絮飞渡的声音,静谧也是蔚蓝的。留公陂旧名丰谷陂,南宋右使留元刚倡筑。留元刚字茂潜,泉州永春人。他博学强记,为文奇峭,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中博学宏词科,授国子监学录。累官祕阁校理、太子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嘉定三年(1210),兼太子侍讲,授中书省起居舍人。起居舍人别称右使,掌记录皇帝所发命令。之后,留元刚回家为母亲守孝,除服后,又做过温州和赣州知府,晚年回泉州在清源山筑圃终老。

    一粒粒鸟语,与心绪共振。泉州依山临海,属丘陵地貌,如果没有适当的水利设施,非旱即涝,农民只能是靠天吃饭。留元刚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农事的不利条件他是了然于胸的。其时,野性的洛阳江由西向东奔流,江水涨满时淹毁农田,水枯时晋江、惠安县沿江两岸百姓庄稼歉收。江流阻隔,两岸来往极不方便。

    民瘼怀忧的人,即便窄路荒径也阻挡不住前行的脚步。南宋中国经济中心南移,泉州经济发达,况且水利是农业的保障。留元刚决定倡议筑坝蓄水,经与热心人士实地勘察,坝址选在距离泉州郡城二十五里处的爱育里的谷口。筹备完善后,庀材庀工,精细夯筑。初建时,陂长30丈、宽13丈、深1丈3尺。陂内为人工湖,可拦蓄上游的朴鼎溪、梧坂洋、河市溪和沙溪等处汇流的活水,陂外能抵御海水涨潮时涌入。为了节制蓄泄,特置5坎陡门。“晋江、惠安之田,利其灌溉者,可二千六百余亩。厥赋二百三十石有奇。”(《晋江县志》道光本)陂坝落成后,取五谷丰登之意,陂以“丰谷”命名,为了纪念留元刚,后来改名留公陂。

    留元刚没在泉州做过什么官,却为家乡做了这件功在千秋惠及子孙的大好事,《八闽通志》《泉州府志》《晋江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四朝闻见录》等对留公和留公陂均有赞语。古时有没有为他树碑?也许有,或因年代已久石碑已荒废。村边这方刻有“留公陂”字样的石碑,是10年前立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

    往事易逝,睹物怀古。光阴在晨光里流动,轻移几步走近屠公碑。

    泉州曾经为屠公树过碑立过传!这是肯定的。眼前这方沧桑密布的“屠公陂”碑,一看就是一件有年头的文物。屠公名倬,字东崖,浙江鄞县人,明朝嘉靖二年(1523)进士,嘉靖十一年至十二年以郎中出知泉州,他任泉州知府的时间不足两年,却备受推崇。

    屠倬“为人修饬方正,吏胥惮之,无敢窥乘。”(《晋江县志》道光本)换一句话说,屠倬为人谨严不逾规距,手下的官员都敬畏他,手不敢乱伸。屠倬虽然不怒自威,却尊重读书人,泉州书生王升“少敏悟,泛览多识,讲礼修仪”,屠倬决定树典型,便对其褒奖,此举鼓舞了泉州书生研学的积极性。屠倬还关心农桑和百姓生活,致力于改善生存环境。他来泉州上任不久遇见大旱,几天几夜栖居郊野,在田间直接指挥抗旱。

    明嘉靖十二年(1533),留公陂的土堤被洪水冲决,这是屠倬任泉州知府的第二年。那时的坝南与陈坝属于荒郊野外,又分属两县。屠倬坐不住了,先到现场察考,随后召集附近有名望的人到现场办公。当时晋江县衙附郭泉州府城,为了落实归属管理,晋江县丞林才杰应调协助调度。

    经过紧急蹉商,很快统一意见,水势太急,应该分段修复,如果用泥沙补塞,不会久固,最后确定伐松驱石。关键时刻,屠倬“乃捐羡缗,乃简徒庸,始事讫工”。知府带头捐俸,一呼百应,有了资金保障,屠倬开始选择人工投入筑坝,历时八个多月,在陂的左侧砌一道长36丈(一说22丈)、深9丈5尺的石堤,堤岸、陡门也依次修治,并且增圯补颓,直至完工,他的尽心履职让百姓欢悦。以石堤作为护坡,有效抵御咸性海水涌入,蓄容的水质得到保证,岸边的一些“毒田化为甘壤”。恰逢闽南大旱,有的地方颗粒无收,但留公陂灌区的农田仍获丰收。百姓感激他,把“留公陂”易名“屠公陂”,并立碑作为纪念。

    屠倬在泉州任职期间,因政宽厚公平,平讼理冤、振贫困……多有政声,广受好评。正当他要放开手脚施政时,正巧其兄屠侨入闽任福建布政使,依照回避制度,他改迁南阳任职。离开泉州时,百姓依依不舍。在他去世后,泉州百姓为他建祠,修屠公陂有功的原晋江县丞林才杰也一并入祠祭祀。

    走在石砌的坝顶上,想着,这座已有800多年历史的陂坝,历代均有重修。1963年,国家拨款恢复修建,坝址以上流域119.5平方公里,后来每年都有修葺……然而,不管有碑没碑,只要为百姓做好事,都会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丰碑。

    阳光照亮的江水,从远方赶来,又从排洪孔流向远方。此情此景,引我环望,喜见先人润泽的土地,春芽正在泛绿。

    【作者简介】 蔡飞跃,现名蔡辉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纪检监察报》福建记者站特约撰稿人。出版散文集《心抵万里》等8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过散文《忠惠蔡公祠的仰望》《水尾树碑》《静静的濠溪桥》等。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