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这是元代作曲家、词人舒頔《小重山·端午》中的一段对端阳民俗的描述。又是一年端午至,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除了享受假期带来的休闲时光,品尝粽子带来的“舌尖”美味,体验龙舟带来的竞速激情,正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拾起中华文化中的好传统,通过朗诵诗会、知识沙龙、“云端”讲堂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弘扬先贤高风,传承历史文化。
择日以纪念爱国者屈原,这是国人广为接受的端午发端。此外,包粽子、赛龙舟、洒雄黄酒、系五色丝……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中,蕴藏着中华儿女对先贤心系黎民、体恤苍生爱国情怀的高度认可,以及对刚正不阿、廉洁无私高洁品格的充分肯定。尊崇先贤的情感、思想理念的共鸣,为源远流长的民俗民风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使端午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若翻开年历,如端午一般具有深远历史渊源、积淀厚重精神的传统佳节还有许多。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蕴含的灵魂之基、精神之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我们建立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丰厚滋养。值得吸取教训的是,过去一段时期,国内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曾经走过弯路。比如,在少数商家刻意的包装营销下,饱含诗意和情怀、满载记忆和文化的传统节日,成了美食节、购物节,有的只记住了假期的概念,没有找到精神的答案,有的仅仅满足于物质的享受,忽视了文化的传承。针对这一状况,近年来,党和国家下大力气加强对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从加强对传统佳节文化内涵的宣传,到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依托日趋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乘着“互联网+”的东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精神,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迎来传承创新的崭新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数千年绚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也衍生出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为中华儿女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认同,继而产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底气。年初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举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应对。一声令下全民居家,一声召唤各地驰援,便是“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1923年,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中写道,“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这雄健的精神,便是从先辈身上学到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是从传统文化之中萃取的气魄风骨,是对神州大地的兹兹之念、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和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对每位中华儿女来说,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始终秉持“守土有责”的时代担当,爱护祖国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努力实现继承创新,才能汇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去冲破复兴道路上的一切险阻挑战,为“中国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