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贤彪
干部作风,关乎脱贫攻坚成败,影响全面小康的成色。“凡做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倒计时”和最后冲刺阶段。因此,更需要以顽强的斗志和过硬的作风,确保勠力鏖战、决战决胜。
过硬作风要体现一个“快”字。时下,离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所剩时间不多了,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新的难度。因此,我们绝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不能让时间在犹豫中溜走、在观望中流逝、在扯皮中耽搁。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按照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图,掐着时间干,沉下身子干,创造条件干,形成合力干,千方百计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过硬作风要体现一个“细”字。“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大事者必以办事认真、严谨细致为要领,贯穿其间的必是“认真”二字,而影响工作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都是马虎、粗疏,结果往往造成对虚假情况的误信,对实际情况的误判,对工作指导的误差。决战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但绝不能成为工作粗疏的理由,而是要求我们更要把工作做细些、做妥些,少一些“概略瞄准”、多一些“精准制导”,才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过硬作风要体现一个“实”字。一鼓作气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程离不开一个“实”字:工作必须务实,过程必须扎实,结果必须真实。在工作指导上,绝对标准要体现原则性,相对标准要反映灵活性。比如,贫困线、脱贫率、可支配收入等,都对应着清晰的标准,不能随意降低;又比如,不愁吃、不愁穿的“两不愁”就属于硬杠杠,不能打折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中,对绝对的年限和质量要求必须确保,但对具体的实现形式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因地制宜。在工作作风上,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求真务实的导向立起来,让真抓实干的规矩严起来,对群众反映的“虚假式”“算账式”“指标式”“游走式”脱贫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在工作操作上,要具体抓、抓具体,以精准的精神落实精准要求,因地制宜,精心筹划,科学扎实推进,将扶贫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过硬作风要体现一个“恒”字。“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经济等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的重要指示,为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与推动乡村振兴“无缝对接”提供了重要遵循。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是打一个冲锋就能完成的,需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聚焦目标不停歇;需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正所谓“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后,还要继续保持攻坚政策稳定,严格落实“四不摘”的要求,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攻坚期内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要密切跟踪、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未雨绸缪,防止返贫。
“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奋进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只要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在岁月的接力赛中,永葆造福百姓的初心,蓄积滴水穿石的韧劲,我们必能汇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让伟大梦想变成灿烂现实,以履行我们对人民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