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短的桥,都必须架起
来源:福建纪检监察 发布时间:2020-05-07 09:00

  

  4月4日,梁春村,暴雨。

  往日平静的小溪不断上涨,伴着沙土冲刷河道。溪流之上,那座新建不久的人行平板水泥桥依然安稳。

  “桥没事,桥没事!”雨势暂歇,桥那头的苏超英也走出家门,正在查看平板桥的我连忙对他喊道。

  苏超英是国定贫困户,妻子早年病逝,女儿大学刚毕业在外地工作。几年前的一场意外,苏超英做了开脑手术,智力和视力受损,失去劳动能力。由于原先破旧的房子存在安全隐患,一年多前,在乡里的帮助和协调下,他的家从半山腰搬到了溪边。

  苏超英曾经居住的旧木屋。(郑子衡 摄)

  住进新房子,日子有了奔头,本是件好事,但苏超英却高兴不起来——新家门口铺着的老木桥,“堵”了他进出家门的路。

  新家对岸不远就是村里唯一的小卖部,苏超英的生活物资全部在这采买。从他家到小卖部,有一条需绕行的田间小路,距离远、路还滑,对苏超英来说极为不便。老木桥虽近,却破败不堪。别说是残疾人,就连正常人踏上去都胆战心惊。

  去年10月,我按照市纪委监委提出的进村入户“五个必”工作要求,组织乡纪委干部进村入户访查。10月中旬,我开始挂钩帮扶苏超英一家,第一次到他新家入户走访时,就察觉到出入不便的问题。

  “老苏,为何不在家门口架条小桥?是资金问题吗?”我急切地问了起来。

  “不是钱的问题,是他……们……不肯。”苏超英支支吾吾地回答到。

  谁不肯?怎么不肯?老苏有何难言之隐?带着疑问,从苏超英家出来,我立马去找村干部详细了解缘由。

  原来,桥另一头是村里的祖厝,村民们认为修了桥会影响祖厝的外在美观。尽管苏超英女儿几次向村里提出由自己出钱翻修,但村民们坚决不许。

  有人劝我,牵涉祖厝的事情多是“老大难”,吃力不讨好。几年前,村民们围绕祖厝修建的矛盾就不少,邻里之间甚至关系紧张,更何况如今要修桥。

  春美乡纪委书记郑晓铃(中)带领驻村工作队长到苏超英新家回访。(苏锡礼 摄)

  群众的事无小事,让贫困群众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就是自己的份内职责。村民“善意”的规劝,并没有让我退缩, “桥,必须修!”

  接下来几天,我组织乡纪委和扶贫人员一起入户走访,了解村民们所思所想。慢慢发现,原来村民们的不支持,不仅有农村旧思想束缚的因素,而且有村干部遇事怕事的思想作祟。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一边和乡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宣传新思想和党的扶贫政策;另一边,联系祖厝的3名理事,数次开起了商讨会。

  “不行!这个口子一开,村民们的闲话就来了!”第一次商讨,遭到了理事们的坚定拒绝。第二天一大早,我又起身前往理事家。第三天、第四天……整整十二天,我接连被泼了好几盆“冷水”。

  也许是“屡败屡战”,让大家见识了我的“犟脾气”,理事们终于松口,“桥可以修,但村民有意见,咋办?”

  “没事,咱们一起想办法,我就不信,没有一个折中的方案!”再一次召集乡村干部,我们分头行动,做好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还拜访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

  十月,正值秋收时节,村民们分散在田地里忙碌,不方便召集。为做好每一户村民的思想工作,我们心怀真情、脚踏泥土,白天走田埂,晚上走夜路,从田间地头到村民家中,从家长里短到扶贫政策,经过连续十多天时间的走村入户,我们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推倒了村民们心中的那道围墙。

  和村民、理事会反复商议后,我们初步达成了将修建小桥的位置往上游平移10米的方案。理事会上,大家最终同意修建这座小桥。

  去年11月初,修桥工程准时开工,仅仅两天,一条崭新的五米长、一米多宽的水泥平板桥就建设完成。随着新桥的开通,不仅方便了苏超英家人的出行,周边农户的农田耕种也方便了许多,许多村民称它为“幸福桥”。

  “幸福桥”方便苏超英(中)和附近村民的出行。(苏锡礼 摄)

  “日子红火了,心里当然舒坦。”今年3月复工复产后,苏超英女儿的工资涨到了5000多元,加上他每月领到的低保金和其他收入,父女俩过得越来越滋润。提及对未来的希冀,他女儿腼腆笑道:“希望父亲身体硬朗,自己也能找到好人家,一起赡养父亲。”

  桥虽短,却连着民心。我深刻感受到,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做到“群众有所呼,我们有所应”,才能让贫困群众感受到“说了不白说,提了不白提”,才能让架设在党和群众之间的这条“连心桥”长长久久、情谊永固。

  作者郑晓铃,系德化县春美乡纪委书记

  供稿:德化县纪委监委

  整理:吴朝烨 郭耀宏 郑子衡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