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玲啊,你又来了,快进来喝茶吧。”3月25日上午,阳光明媚,惠安县螺阳镇侨群村纪检委员林晓玲和村干部带着口罩、提着小面包走进贫困户苏大妈家里。
屋内,苏大妈儿媳刘琼梅正在缝纫机前忙乎着,伴随着缝纫机“哒哒哒”声,一道道工序接连完成,一件校服基本成型。如果不与她交流,完全看不出她是一位聋哑人。
“现在疫情还不能大意,要保护好自己。”林晓玲边说着,边把口罩和小面包递给苏大妈。
“谢谢你们。这几年多亏了村里的帮助,我们的日子才慢慢好起来。”看着老人家脸上的笑容,回想两年前的光景,林晓玲和同事倍感欣慰。
苏大妈一家五口人,长子、长儿媳均为聋哑人,孙子也有听力障碍,因年事已高,苏大妈自己只能做些简单农活,一家人仅靠次子打工和低保金维持生计。虽然上级相关部门经常来慰问,但日子仍然过得窘迫,一家人总是愁容满面。
作为一名村级纪检委员,林晓玲经常到村里的贫困户走访,帮他们寻求脱贫之策。苏大妈这一户,她花了不少心思。
“长期这样过日子可不是办法,依靠低保金和各级慰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面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苏大妈一家早日脱贫,林晓玲一有时间就研究上级各种扶贫政策,寻找脱贫“好方子”,但一时也找不到好办法,心里很是着急。
一天,在走访校服产业基地相关企业时,林晓玲头脑灵光一闪:苏大妈儿媳一直在家带孩子,何不利用毗邻校服产业基地的优势,让她尝试学习缝纫加工,还可以在家就业?于是,她来到苏大妈家,说出自己的想法。
“好是好,但我媳妇没做过衣服,又是聋哑人,能行吗?”苏大妈有所顾虑。
“不试一下怎么知道不行?我先帮琼梅联系培训班,她脑子不笨,只要用心学,肯定能学会。”林晓玲打气说。
学缝纫,不会说话是最大的难题。起初,刘琼梅只能打手势,咿咿呀呀地表达,可别人怎么也听不懂。后来,她用纸和笔跟人交流,凭借着一股韧劲和钻劲,仅用短短一个月她就掌握了电动缝纫机的基本操作和服装加工技术。
林晓玲又一鼓作气帮助刘琼梅申请了一部缝纫机、一部锁边机,并利用侨群村服装企业多的优势,为她揽收多方缝纫业务。
如今,刘琼梅在家中加工校服,一年就可获得1万多元的收入,不必担忧外出工作与人沟通不便,她丈夫也能放心外出务工,苏大妈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终于实现了脱贫摘帽。
像苏大妈这样的贫困户,侨群村共有7户,他们脱贫之后,林晓玲并没有松劲,而是不时再到这些贫困户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防止返贫。
疫情期间,因学校尚未复学,刘琼梅的校服订单受到影响,林晓玲又利用走访企业的机会,帮助她拓展其他缝纫加工业务。“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现在工厂基本都开工了,你媳妇手艺这么好,不用担心没活干。”临走时,林晓玲不忘为苏大妈加油打气。
“目前村里的贫困户虽然全都脱贫了,但我们还得继续努力,为他们的经济创收多找路子,让群众更有盼头!”展望未来,林晓玲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