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希泉
人物名片
庄希泉(1888年—1988年),祖籍福建安溪龙门。1911年在马来亚参加同盟会,1912年任中华实业银行南洋总分行协理。1916年在新加坡创办中华国货公司。1917年创办南洋女校。1922年回厦门创办厦南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福建临时省党部执行委员。上海五卅运动爆发后,在厦门组织外交后援会,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1931年后,在菲律宾主持《前驱日报》。1938年到香港,主持福建抗日救亡同志会。1942年至1945年在桂林和重庆组织闽台协会、闽台建设协进会。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经营进步电影和进出口贸易。1947年在香港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香港工商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代理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华侨大学董事长,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职。1978年2月至1988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其百岁人生充满传奇,为救国多次下南洋筹款,为支持抗日不惜变卖家产;在国内外创办女子师范学校,反抗殖民统治;以90岁高龄出任第二届全国侨联主席,为开创新中国侨务工作倾尽心血,并与其子庄炎林一道成就了“父子侨领”的传世佳话;一生虽历经磨难,仍初心不改,以94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庄希泉在福州考察时与庄炎林在西湖饭店合影。
为辛亥革命 下南洋筹款
祖籍安溪龙门的庄希泉,出生于厦门,9岁入私塾,后就读厦门东亚书院及私立学馆。他18岁时便被其父派到上海自家的“庄春成”商行任出纳。当时上海的“泉漳会馆”是福建反清志士聚会的场所,庄希泉在那里结识了前清举人沈缦云等,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开始投身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沈缦云被任命为都督府财政总长。当时国库空匮,军无粮饷,军政府派庄希泉一行赴南洋募饷。他抵达新加坡和马来亚后,在陈嘉庚及南洋广大华侨的帮助下,筹饷任务顺利完成。这一年,庄希泉在槟榔屿加入同盟会。
1912年,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决心“实业救国”。他命沈缦云筹办中华实业银行,一千万股有一半要向华侨招募,沈缦云来厦门请庄希泉再下南洋。
他们一行抵南洋后,筹募五百万股份的任务三个月就完成了。1912年,中华实业银行成立,孙中山任名誉董事长,沈缦云任总行行长,在新加坡设南洋总分行,庄希泉任协理。
1914年,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失败,蒙难海外;沈缦云也遭通缉,中华实业银行关闭。庄希泉眼看难在国内立足,又需处理南洋总分行的善后工作,即于1915年三下南洋开辟新天地。为实现实业救国,庄希泉与陈楚楠等合股创办中华国货公司,推销国货,抵制洋货,他自己任经理。
1956年,庄希泉(右一)、何香凝、陈嘉庚、方方在中侨委第四次侨务工作扩大会议上。
创办女子学校 反抗殖民统治
1917年,庄希泉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女子师范学校,余佩皋任校长,庄希泉任董事长。英殖民当局于1920年推出《海峡殖民地教育条例草案》,对华侨学校施加种种限制,企图泯灭中华文化教育,庄希泉毅然领导了震动马来半岛的“争人权、反苛例”斗争,为此被捕入狱,关了3个多月,他即聘请律师告新马总督,官司告到英国枢密院,枢密院发回复审,终审裁决庄希泉胜诉:总督拘留逾期违法,庄希泉予以释放。
这场斗争的胜利震动了南洋侨界,然而殖民当局却不善罢甘休,在庄希泉获释并和余佩皋于1920年11月7日结婚的第二天,再次下令拘捕庄希泉,并宣布“永远驱逐出境”。
庄希泉回国后继续进行爱国救国事业。1922年5月,他们夫妻在厦门虎头山北麓庄氏祖宅创办“厦南女子师范学校”,后改为“厦南女子中学”,余佩皋任校长,庄希泉任董事长。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后,庄希泉、余佩皋即发动成立“厦门国民外交后援会”,由厦南女中带头发动罢课、罢市,抵制日货。他们的爱国行动,激怒了日本帝国主义者。日本驻厦门领事馆即以庄希泉之父庄有理在日本占领管辖的台湾有商号并曾在台居住,庄希泉是日本属民为借口,拘捕庄希泉,厦门数十个爱国团体交涉无效,日本领事馆将庄希泉关禁在其监狱10天后,又押送台北监禁。厦门数千人到码头恭送庄希泉。
庄希泉在台湾被关了9个多月,经许多爱国人士和团体多次营救,1926年4月获释。但只准在台湾和日本居住,不准回中国大陆。1927年3月庄希泉搭乘由台北经上海往东京的轮船,船在上海停泊时,他丢下行李潜入市区,翌日登报声明:“我是中国人,并非日本属民。”又取名“庄一中”,还刻了一枚圆章,以表心志,说明自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变卖家产 资助抗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庄希泉夫妇即流亡菲律宾等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31年10月,庄希泉和王雨亭在马尼拉创办《前驱日报》,宣传反蒋抗日。1934年夏,庄希泉回厦门省亲,遭国民党宪兵逮捕。后由日本领事出面交涉,引渡到鼓浪屿日本领事馆的拘留所关押一个多月才获释,庄希泉即离开厦门。此时,奔波革命,积劳成疾的余佩皋不幸英年早逝。
抗日战争开始后,庄希泉奔走于菲律宾、香港、上海、桂林、重庆等地,开展抗日活动。在香港,他主持福建抗日救亡同志会,救济难民,创办建光学校、立华女中,协助台湾革命同盟出版《战时日本》杂志,直至香港沦陷。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安排下,他转移到广西桂林,支持广西地下党的工作。
1942年,由于叛徒告密,中共南方工委和广西地下党组织遭受破坏,庄希泉的儿子庄炎林当时是广西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省委交通联络员,庄希泉利用华侨关系,帮助掩护和安置许多地下党同志,并通过他的关系使中共广西工委与中央取得联系。为营救并转移被捕的地下党员,党组织迫切需要经费。庄希泉变卖了20多箱在香港的家产,全部所得悉数捐给当时的中共广西工委支援抗战,而他们一家人一日三餐仅以稀饭咸菜充饥。
1956年,庄希泉(左)与陈嘉庚(中)及庄明理(右)在中南海漫步畅谈。
竭力开创侨务工作
抗战胜利后,庄希泉重返新加坡,在新加坡创办捷通行经营汇兑,并经营进步电影及进出口贸易。1947年在香港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新中国成立前夕,庄希泉作为中共中央的特使直飞新加坡,面邀陈嘉庚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庄希泉和陈嘉庚是挚友,在历次革命期间互相支持和鼓励,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庄希泉飞抵新加坡后,两位爱国侨领乡情加友谊,谈得非常契合。庄希泉向陈嘉庚转达了中共中央的真诚邀请,陈嘉庚当即欣然接受。不久陈嘉庚收到毛泽东主席发来的邀电,在1949年9月赴北京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庄希泉任副主任委员。1950年,年逾花甲的庄希泉回到北京赴任。他来到中南海怀仁堂,向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献上南洋华侨赠给祖国的一面绣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五星红旗。从此,庄希泉与何香凝、陈嘉庚、廖承志、方方等侨界领导人一起,为开创新中国的侨务工作竭尽全力。
1982年,94岁高龄的庄希泉宣誓入党。
倡建侨联 94岁入党
新中国成立后,庄希泉一直从事侨务工作,为广泛团结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他提议建立侨联组织。1956年全国侨联成立,陈嘉庚和他分别当选为正副主席。他荣任多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大学董事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等职务。
庄希泉作为新中国侨务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协助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侨务政策。他深入侨乡,接待侨胞,组团出访,安置归侨,发展侨乡生产,以及维护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等,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
庄炎林自勉
1978年,庄希泉以90岁高龄出任第二届全国侨联主席。他在侨务界的拨乱反正,侨乡文明建设,侨联组织的恢复、健全和发展等方面倾尽了心血,真正做到了“心为侨所用,情为侨所系,利为侨所谋”。1981年,他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题写:“永爱中华心向党,九死未悔志不移。”
1982年,庄希泉以94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中共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新党员。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曾多次要求入党,因种种原因被搁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再次要求入党,因党组织认为他留在党外更有利于团结海外侨胞而一直未能实现。1982年他再次申请,中央很快就批准他入党,实现了他数十年的愿望。1983年,他题写“永爱中华,此志不渝”,并作为一生的座右铭自勉。
1976年,庄炎林(右三)陪同坦桑尼亚总理卡瓦瓦参观坦赞铁路。
父子侨领 佳话流传
庄炎林是庄希泉的嗣子,1921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就跟随父母四处奔波。16岁在上海参加革命,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在广西参加学生军赴桂南抗日,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庄炎林在广西、广东开展地下工作,参加游击战争对敌战斗。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华侨通讯社记者、上海《经济周报》编辑、上海各界人民团体联合秘书处负责人和地下党报纸《上海人民报》总编辑。
上海解放后,庄炎林受中共华东局组织部部长、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之命,任上海知识青年随军南下服务团招生办主任,负责招收上海知识青年及学生,从报名的1万多人中选拔了6000多人,其中3000多人组成西南服务团,随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2500多人组成南下服务团,随三野十兵团南下解放福建。
新中国成立后,庄炎林历任福建省青年联合会主席、青年团福建省委书记、中共福建省委文教部、宣传部副部长、闽江水电工程局党委第一书记、南平地委书记、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等职。1974年,庄炎林调到国务院对外经济联络部,被派出国任中国驻坦桑尼亚经济代表,负责包括我国援建长达1968公里的坦赞铁路等数十个经济援建项目,在场的中国专家和技工最多时有16000多人。因环境艰苦,疾病流行,又缺医少药,我国援建人员中有上百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性命。庄炎林咬紧牙关,坚持到胜利完成任务才回国复命。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庄炎林任刚成立的中国旅游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兼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副总经理。他以建设旅游饭店作为引进侨资、外资的突破口,在担任国家旅游局领导期间,经他谈成功的侨资外资合作的大中型项目达数十个,包括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兆龙饭店、丽都饭店,南京金陵饭店,上海虹桥饭店、华亭饭店,广东中山温泉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花园大酒店等,都是由他联络、谈判、组织论证建起来的。
1989年12月,在第四次全国侨代会上,庄炎林当选为第四届侨联主席。担任中国侨联主席后,庄炎林强调各级侨联组织要了解熟悉侨情,认真为侨办事,按照“健全机构,艰苦创业;兴办实业,广泛联系;积极服务,多作贡献”的精神,侨联成为充满生机并真正得到广大群众信赖的“归侨侨眷之家”和“侨胞之家”。
2017年12月7日,第十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在安溪举行,96岁高龄的庄炎林回乡出席联谊盛会。开幕式上,高声朗诵他即席作的诗《咏安溪》:“安居乐业美茶乡,溪水长流奔小康。名扬四海铁观音,茶都腾飞进百强。”赢得与会乡亲阵阵热烈的掌声。他还在联谊会前出席安溪县第九次侨代会。
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行程几十万公里,庄炎林至今依然奔波在天南海北,为振兴中华奉献余热。
专家点评
■王亚君(中国侨联原副主席、福建省侨联原主席)
1888年—1988年,百年历史风云,百年壮丽人生,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与我们祖国的命运紧相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他对祖国的彻骨之爱!为了祖国,他舍生忘死,披肝沥胆,似黄河奔海百折而不回!早年,他追随孙中山先生,探索实业救国道路,数度漂洋过海,辗转奔波于南洋诸岛,筹措物资支援辛亥革命;后来,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中,他携夫人余佩皋一起创办女子学校,历尽艰辛,探索教育救国科学救国道路;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洪流,即使身陷囹圄亦无所惧,变卖资产亦不足惜;新中国成立后,他满怀赤子之情,与挚友陈嘉庚先生并肩战斗,呕心沥血,奔波劳碌,为新中国的侨务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侨联的成立更是倾注了陈嘉庚先生和他的多少心血和汗水!他言传身教,楷模侨界,与其子庄炎林一道成就了“父子侨领”的传世佳话!
“永爱中华心向党,矢志未改终不渝”!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岁月中,历经血与火的考验,他从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成长为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是著名爱国侨领,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侨务工作主要奠基人之一,家乡人民的骄傲——庄希泉。他关心民众疾苦,追求世界光明,为革命为人民奉献出毕生精力;他胸襟宽广,光明磊落,温文儒雅,大家风范,深受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华人华侨的爱戴。
庄希泉,一个海内外侨胞广为传颂为之热泪盈眶的不朽名字!
(通讯员 陈克振 记者 谢伟端/文 (图片来源于《父子侨领画传——庄希泉、庄炎林世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