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日益好转,福建安溪的茶农们也逐渐开始为修剪茶树忙碌起来。
日前,笔者走进安溪县祥华乡石狮村贫困户詹添福的家中,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小楼尚未装修,但敞亮明快,楼顶的三角梅开得正艳。
“房子是去年年中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来的,除了两三个房间住人外,大部分都是用来制茶的。”见笔者打量新屋,詹添福满心欢喜地介绍说。
起初,詹添福家底薄,生活艰难。2017年被确定为贫困户后,在当地干部的帮扶下,经过各方努力,詹添福家顺利脱贫摘帽。然而,由于条件限制,一家四口只能挤住在老旧的土坯房里,所采制的茶叶也只能在此发酵,导致茶叶品质不够好,收入一直上不去。这成了詹添福的一块“心病”。
“多亏徐书记,帮忙建了这座新房,还找来制茶师傅,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让我们家的茶叶越来越香,日子越过越红火。”詹添福算起了去年的收入:春茶8000元、秋茶37000元、打零工10000元、家禽养殖5000元……
詹添福口中的徐书记,是泉州市纪委监委驻市文广旅局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徐毅。石狮村山高石多、土地贫瘠,收入主要依靠种植茶叶。由于制茶技术老旧,部分群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下。该村被确定为重点帮扶村后,由泉州市纪委监委定点挂钩帮扶,徐毅被指派担任该村第一书记。
到任后不久,徐毅意识到,缺水缺土的石狮村脱贫致富的出路还在种植茶叶上。石头多、坡度大,就种树造景、保持水土;茶园缺水,就建水池、搞喷灌……在徐毅的牵头带动下,石狮村因地制宜,分批实施“茶-林-绿肥”立体复合栽培,先后建成3000多亩生态茶园。
“生态茶园产出的茶叶品质更好、价格更高,生产成本也降了不少,化肥可省30%,用药可省40%。”当地的村干部给笔者算了一笔账。
一方面改造茶园,一方面改变人的思想。“受传统‘小作坊’思想的影响,村里的茶农在制茶过程中往往固步自封、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徐毅回忆说,他与村干部商议之后,帮助组建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抱团”发展,做大做强制茶产业。
“合作社对社员的茶园进行统一规划整合、统一采购和统一使用农资,确保茶叶质量。茶季一到,合作社就会聘请制茶名匠、能手到社员家里面对面指导,再以合作社品牌统一销售。”当地村干部说,单单去年秋茶就比以往增收30%以上。
“有了好的茶园生态、制茶条件和技术,又有合作社这棵‘大树’,做出好茶、卖个好价不在话下。”临别时,詹添福说,今年要再租几亩茶园,扩大种植规模,争取一年更比一年好。(本报通讯员 陈宝福 张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