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琦(1306-1362年),字希韩,号圭峰,立斋,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卢厝自然村人,少年时拜福州三山余子贤为师,潜心苦读,得其老师赞:“卢希韩经学精通,为人简重,在我门下十余年,不见惰容,真畏友也”,后又效仿先祖卢瞻(南宋哲宗元佑109进士)结庐惠安科山刻苦攻读圣贤诗书。于1342壬午至元二年荣登进士,列二甲第一名,这一科全福建只有四名考中,而卢琦是泉州府当科唯一中进士之人。
“赈灾恤民,拯民于水火之中;身先士卒,恩威并举,御寇于治境之外;广开教化,大力兴学,使合县吏民知书达礼;慈仁为怀,施赈于邻县饥民,惠政及于四邻”。卢琦每在任上,都会施以一系列仁政,他所辖之处,便保一方百姓平安,在《元史》之“良吏传”中被誉为元代十八良吏之一。
峰尾圭峰塔(图:陈思文)
赈灾御寇 救民于水火
至正十二年(1352年),卢琦任永春知县,到任之前,永春遭遇空前大风雨,引发水发山崩,百姓死伤达3000余人,卢琦刚上任,就上疏请求开5处官仓,以施赈、平粜、放贷等方式,拯救饥馑,并均平赋役,减轻钱粮税,豁免铁炉税,停止横征各种牛、苎、丝料、夫役等附征什税。另一方面,他下乡劝农,积极清理积案,使历久不结的悬案得以公允决断,并劝民众勿以细故诉讼伤农。至正十四年(1354年),安溪寇数万人来袭永春,卢琦闻之,召集县的百姓对他们说:“你们能战则与之战,不能,则我当独自自尽以全忠义。”人们都感动愤慨,都愿追随共战,卢琦率领民众攻击贼寇,经过大大小小三十多战,杀敌俘虏了一千二百余人,而县民没有死伤者,贼寇大惧,遂就逃走了。当时烽烟四起,列郡都不得安宁,惟独永春平安无事。卢琦离任后,永春百姓延请闽中名士林泉生撰写“永春知县卢公去思碑”,矗立郊野,以赞颂卢琦功德。“卢永春”的美名因此远播。
卢琦德政碑
刚正不阿 捍卫百姓利益
至正十八年(1358年),旋升福建盐课都提举(正六品),分司海口,主管沿海盐务,外商货运都得经他许可方能交易于全省。当时奸商买通吏部和省府要员,欲向外商开放福建五大盐场,把民生国课(国家税收)所赖拱手让给外人。卢琦拍案而起,疾呼:“是上亏国课,下毒亭民,吾腕可断,牒不可署!”他毅然抗争不办,上官慑于他的威名,也无可奈何。
文苑名士 诗文永流传
卢琦在政坛是位良吏,在文苑又是元末闽中四大名士之一,《泉州府志·艺文》和《惠安县志·文苑》均载:卢琦著有《圭峰文集》十卷、《圭峰诗集》十二卷。《四库全书集部》收录《圭峰集》共上、下两卷。《惠安县志》评价其诗“出元代三十大家之上”,现代《中国文学史》也将其称为元代诗人的代表。
明・嘉靖《惠安县志》称:“元诗三十大家选,公(卢琦)诗澹远,意境绝高。”卢琦的作品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对人民的苦难充满忧思与激愤,鞭挞元末的黑暗腐败政治,表达对贪官悍吏的愤恨。其五言古诗《忧村氓》写道:
世道日纷纷,人人自忧切。路逢村老谈,吞声重悲咽:我里百余家,家家尽磨灭。休论富与贫,官事何由彻。县帖昨夜下,羁縻成行列。邻里争遁逃,妻儿各分别。莫遣一遭逢,皮骨俱碎折。朝对狐狸啼,暮为豺狼啮。到官纵得归,囊底分文竭。仰视天宇高,纲维孰提挈。但恨身不死,抑郁肠中热。南州无杜鹃,诉下空啼血。
村史馆内卢琦简介
家风严谨 孝廉传后世
卢氏家族家风严谨,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品性对子孙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卢琦长子卢杲自幼深受家学的熏陶,养成正直清廉、体恤贫苦、嫉恶如仇的品格。
卢杲“弱冠知名”(成年之前,便已声名远播),他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前后以“人材”被举荐,授河北钜鹿县知县。初到钜鹿,通过便服暗访,整治凶恶,当地有个富户叫蓝和,卢杲在掌握其大量详实的犯罪证据后,冲破重重压力,开堂审理蓝和。起初蓝和想依仗其任知府的堂叔权势为其脱罪,未能得逞后,又变换手法,改用千两重金贿赂收买卢杲,却被卢杲凛然拒绝,卢杲凭大量确凿的人证、物证和民众的强力支持,依法从速判处蓝和斩立决。蓝和伏法后,民心大快,百姓安居,全县政通人和。
卢杲离职时,钜鹿百姓聚集道上,动情地齐唱钜鹿歌谣送别,以致大道阻塞。据县志载,直到清乾隆末年,钜鹿城里还完好地保存着当年钜鹿百姓为卢杲树立的“遗爱碑”。
卢氏家族简介
“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父子两代人传承着卢氏家族为官一方、造福一地的良吏作风,他们“孝廉”故事中清明的政风、传承的家风涵养了浩然之气,更是我辈瞻仰、学习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