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精神 彰显文化自信——各地端午节活动扫描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9-06-07 09:45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新华社记者)又是一年端午,形式多样的端午节活动在全国各地上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注脚,端午节俗在新时代异彩纷呈又不失神韵地演绎,传承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

    包粽子、做香包、编五彩绳、草木染、植物画……在北京世园会园区,诸多体现端午习俗、园艺特色的互动体验活动,令不少游客称赞“不虚此行”。

    6日,第十一届北京端午文化节暨北京市第六届“非遗大观园”端午游园会精彩上演。在北京世园会园区的妫汭剧场,演员们为观众奉上精彩的文艺演出,表达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望。延庆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叶东说:“今年的活动,我们通过包粽子、赛龙舟、制香囊、挂艾草等活动彰显端午传统文化内涵,同时还融入了生态保护的新内涵,彰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成果。”

    在融水仪式上,来自长城文化带沿线各地非遗传承人和台湾高雄代表,将家乡水汇聚至延庆区陶艺之乡出产的器具之中,共同注入妫汭湖。参与者表示,简短的仪式承载了深深的家国情怀,凝聚了民族向心力,激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祭屈大典、民间龙舟赛、非遗文化展、背诵《离骚》大赛……端午节这天,在屈原沉江殉国的湖南省汨罗市汨罗江畔,一系列端午民俗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加。

    正如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刘石林所说,弘扬传统文化,要尊重并逐步恢复节日中的优秀传统,让节日回归民间。

    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处处弥漫着艾草和糯米的香味。当地人说,在这里,“端午比年大,过得比春节还要隆重”。

    6日上午,在徐家冲港湾,数千名群众齐立江边祭祀屈原,并举行“龙舟竞逐”活动。船桨飞扬,一艘艘龙舟破风劈浪,桨手们奋勇争先,岸上群众擂鼓呐喊,场面十分壮观。

    每到端午,秭归还有赛诗的传统。成立于明清时代的“骚坛诗社”,成员中不少都是农民。这些自称“泥巴腿子”的诗人,白天拿着锄头耕作,晚上握笔书写春秋,端午节时相聚于屈原庙前吟诗赛诗。

    今年,秭归还深入挖掘屈乡美食资源,推出屈原家宴美食文化系列活动,传播《楚辞》中的饮食文化。“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们‘请’出来,让其在群众生活中‘活’起来。”秭归县委书记卢辉说。

    “回到秭归有一种回到故乡的感觉。”受邀参加端午节庆活动的台湾屈氏后裔屈炳秋说,回到台湾后,要主动当好文化使者,把一些好的做法和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湖北省十堰市屈原文化学者凌智民建议,挖掘端午文化内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组织好仪式性的传统活动,也要不断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喜好方式,比如通过直播、VR等方式,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初夏时节,一组组活色生香的端午民俗风情画在中华大地上铺展开来。上海举办2019年长三角古镇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古镇共同展示江南传统端午民俗;内蒙古包头市举办东达山“茗盏雅集”艺术节,组织糖塑、核雕、剪纸、六合枕、麦秸画等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山东青岛开展“我们的节日——传承文明品味端午”主题活动,包含威风锣鼓、舞龙等文艺汇演和非遗展演,发动民众线上线下互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庄秀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