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气势磅礴的旋律,唱出了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和力量源泉。
一切来自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人民军队90年来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血脉相连。
胜利之本,系乎民心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两张陈旧泛黄的信笺,见证着人民与军队的鱼水深情。
1927年8月3日,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负责人朱大桢,将南昌群众捐献的一万银元送到起义部队手中。部队当即为朱大桢开出收条。
起义部队南下前夕,朱大桢又收到一封信。信中详细说明了这些捐款的去向,以及对起义部队南下作战产生的巨大帮助。
“收条”和“回信”,成为“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永恒见证。
一部人民军队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奋斗史。
1927年10月下旬,脚磨起了血泡却坚决不坐担架的毛泽东,拄着拐杖宣布上井冈山的三条纪律中的一条就是:“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从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实行土地革命,人民军队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长征路上,红军遭受围追堵截,多次身临绝境,但始终秉持“救人民于水火、扶民族于既倾”的家国情怀。
聂荣臻元帅生前曾回忆说,问战士为什么要当红军,他们都会回答“为了打土豪,分田地”“为了苏维埃新中国”。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论条件多么艰难、环境多么险恶,人民军队心里装着的始终是人民的利益。
1944年,毛泽东在一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这位战士名叫张思德,是一名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平凡的岗位上。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人民军队矢志不渝的宗旨。
“这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在军事专家罗援看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典型特质,也是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根本基础,“也正是因为保持了这一属性,人民军队才能在历次重大考验中赢得拥护和支持,并最终创造了历史”。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这是一首在战争年代流传甚广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
90年来人民军队的辉煌征程反复证明: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人民军队赢得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
伟大的长征是军民团结的壮丽画卷。
长征前夕,赣南人民为中央红军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军费,包括稻谷84万担,被毯2万多条,棉花8.6万余斤,草鞋20万双,米袋10万条,制造枪弹的铜8万多斤,价值10万元的药品和150多万元的军费。
长征途中,红军先后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成千上万的民族兄弟加入红军的队伍,各地人民共为红军各部队筹集了上万吨粮食,补充了约2万人的兵员。
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刻,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下了著名论断:“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抗战时期,中日双方力量的对比不仅仅是军力和经济实力的对比,更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近敌后,放手发动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广大人民群众先后发明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交通破袭战等,把侵略者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抗日烽火中的人民军队也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抗战开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只有5万多人。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已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260万人,根据地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所有这些,都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就以弱胜强,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800万军队,通过土地改革充分发动群众并依靠群众是重要原因。
淮海战役期间,近60万名解放军官兵的身后是500多万支前百姓,战场上几乎每一颗子弹、每一发炮弹、每一粒粮食都来自百姓日夜不断地运送。
人民心里有杆秤。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几十万名官兵,在战争中前赴后继支前的上千万百姓,为了梦想中的新中国,他们情愿走向战场,情愿冲锋陷阵,哪怕粉身碎骨!
新中国成立后,从抗美援朝到历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从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到跨区机动、联合军演,人民军队的每一次胜利出征的背后,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和全力支持。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被人民与军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血肉联系所不断验证。
爱我人民爱我军
不久前,一段18秒的视频收获网友海量点赞:抗洪之后,官兵撤离,群众却紧追前行的车辆,不断将手中的慰问品送给子弟兵……
洪灾震灾,火情疫情,和平年代的每一次灾难,都是人民子弟兵出征的命令。从1998年抗洪抢险到2003年抗击“非典”,从2008年抗震救灾到抗击台风、洪涝、风雪灾害,只要人民有难,子弟兵就义无反顾、奋不顾身!
每年夏天,人民子弟兵在抗洪一线都为灾区留下了一个个“最美背影”“最美睡姿”“最美双脚”……
灾难面前,人民心中有一种希望叫做“人民子弟兵”;危急关头,军队有个不变的传统叫做“军民鱼水情”。
一座座“八一希望小学”在革命老区和长征路上拔地而起,一片片“军民共育国防林”在大漠戈壁防风固沙,一支支军民联合护边队活跃在边疆海岛,一件件惠军利民解兵忧的实事好事落地生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队紧贴强国强军时代要求,聚焦能打胜仗服务部队战斗力提升,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大文章,形成了军地协调行动、攻坚克难、众志成城的生动局面。
——国家出台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伤病残退休军人住房保障、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等办法,形成了上下衔接的拥军优属政策法规体系;
——各地各部门着力做好转业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就业、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下大力解决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
——部队和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在机场、高铁、铁路、公路、银行等服务窗口,普遍开通“军人依法优先”绿色通道;
——军民融合方面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加强对军民融合发展集中统一领导,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
“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
历史已经证明,“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历史还将继续证明,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途上,人民子弟兵与全国各族群众,一定会谱写出军政军民团结的崭新篇章!(樊永强、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