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河北衡水阜城县扶贫办主任李双星
李双星
平常人一年工作240多个工作日,李双星一年工作时间折算起来超400个工作日。
上任13年,李双星帮助河北衡水阜城县152个贫困村发展棚菜生产,让“穷得叮当响”的村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李扶贫”。
“双星是扶贫干部,但更是兄弟,是亲人”。李双星走过的地方,带走了贫困,引来了资金和项目,村民们捧着沉甸甸的丰收果实,争着献给这位带领他们奔向小康的致富带头人。
书记县长心中的不二人选 铁下心来立誓要大干一场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东北部的阜城县,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多年以来,这里的农民收入一直在贫困线以下挣扎,村民们致富的心情极为迫切。
自幼从“家无余粮,更无余资”的环境中长大,李双星比别人更了解贫困家庭的苦和痛。1981年,从衡水财贸学院毕业后,李双星谢绝了学校把他分到大城市就业的机会,而是抱着改造家乡贫困面貌的愿望,毅然回到了家乡,并主动要求到条件最差的乡镇工作。
“在农村工作,你就得把根扎到土里,才能吸收营养,根深叶茂”。怀着这样的认识,李双星一年到头几乎天天都和农民在一起,尤其是晚饭后,他最乐意的事就是跑到农民家里听呼声、拉家常、讲政策、寻富路。从一名普通干部到后来担任大龙乡乡长,再到蒋坊乡党委书记,李双星从未间断过。
2002年,阜城县被列为省级扶贫重点县,县扶贫办正式挂牌成立。扶贫工作非小事,务必要找个工作踏实、有想法、有能力、肯干事也愿干事的人来挑起这个重担。究竟让谁去?时任阜城县委书记的王锁马和县长吴平把县里的人在心里过了一个遍,两人在纸上写下了同一个名字:李双星。
县扶贫办成立之初,总共就3个人,一切从零开始。一面是领导语重心长的嘱托,一面是百姓渴望脱贫的目光,李双星立誓要改变穷县的面貌。
带领着其他两个同志,从认真学习研究国家扶贫的政策和经验入手,李双星走遍了全县610个行政村,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在调研的过程中,李双星发现影响村民收入的关键是水源。李双星开始四处奔波,从省、市再到县,争取扶贫资金和项目,直至为村民解决了打井和配套设施的问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大棚瓜菜燃起致富火苗 星星之火映红多个乡镇
广大村民一面是热切地盼着能致富,但一面又“缺资金、少技术、没门路”,手上有劲儿,但又找不到地方使。在对周边几个省份进行过调研之后,李双星发现种植设施瓜菜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技术易掌握、当地群众有种植基础等特点,最适宜阜城县县情。
然而,摆在面前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群众的认识和观念问题。早在1994年,阜城县就曾在全县下大力尝试推广棚菜种植,但由于当时的天气灾害和市场销售等原因,许多种植户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赔了钱。当地群众因此还编了一句顺口溜,认为发展大棚就是“一年欢,二年蔫,三年拆棚运竹竿”。
可李双星有自己的想法。当年全县推广棚菜种植,李双星时任原大龙乡乡长,当时他也帮扶了一个村,凭借技术服务到位、打开市场及时,成为了当时唯一没有受到损失的村。“所以大棚还是有希望的,关键是棚子怎么建、建起来怎么管怎么用的问题”,李双星坚信自己的眼光,加之“别的省都弄成了,咱们又不笨,凭什么成不了?”
但仅仅凭借一个村子的成功,这样的概率,又该如何说服其他贫困群众?
李双星拎上大喇叭进了村。利用中午、晚上时间,他给大家讲解棚菜种植的收益、市场行情、生产前景,常常一晚辗转两三个村。在他的动员下,三里铺村打响了阜城设施瓜菜种植的第一枪。
在两年的时间里,170多个冬暖式大棚在三里铺村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走进大棚,红彤彤的樱桃西红柿散发出诱人的色泽,在市场上销路一片大好,三里铺村实现年增加收入800多万元。昔日人均不足千元的贫困村,一举成为年户均收入4万元的富裕村。
嗅到致富气息的相邻村子也积极动员起来,在外请技术员的指导之下,发展设施瓜菜,使得致富大棚的星星之火逐渐向多个乡镇蔓延。
倔强老虎被降服成小绵羊 大棚西瓜富了村民立了品牌
三里铺试点的成功,让广大农户尝到了甜头,也给李双星吃了颗定心丸。随后,他把前八丈、后八丈、许家铺等村陆续列入扶贫计划,开始推广大棚西瓜种植。但没想到,推行至许家铺村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在村里,素有“小诸葛”之称的许洪顺站起来,话头直指李双星:“你讲得津津有味,我听着咋不对口味,现在婚姻都自由了,我种啥管你嘛事。咱村祖祖辈辈都种小麦、玉米,你却让我种西瓜,简直是‘摁着老虎啃麦苗’,我老虎拉碾子,还就不听你这一套了。”说完两手一甩,带着几十个村民走了。
回到家后,许洪顺自觉这次让李双星下不来台,回头肯定得“挨治”,没想到第二天双星主任来到他家,笑眯眯地说:“老许,你是个拧人,我也是个拧人,咱俩交个朋友。这样,我拉着你去山东旅游,管吃管喝,你去不去?”
“只要是免费的,我就敢去”,许洪顺还没弄清李双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车已到了山东寿光棚菜种植区。“要什么随便拿,我掏钱。”听着李双星这么说,许洪顺就随便拿了几个西瓜、几斤茄子,可待到付钱时才傻了眼,这么不起眼的瓜菜竟要90多元。许洪顺心里打起了算盘:这么一点就要90多元,那么1亩地呢,10亩呢?山东的老乡不比我文化高,凭啥人家就能比我挣钱多?
回来的路上,许洪顺不好意思地说:“双星主任,我甘愿当好小绵羊,就跟着您啃麦苗了。”
被李双星的诚心所打动,许洪顺成了他的“铁杆粉丝”:“‘会领会辅导,才是好领导’,李主任就是个好领导!”
听闻许洪顺都被说服了,村里人二话不说,主动配合种起了大棚西瓜。随着种的人越来越多,大棚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到第一年丰收之时,大伙再也抑制不住收获的喜悦:“这大棚还真是神了。原来村里种玉米小麦,每亩收成才几百,现在一亩地上万元,还可以间种玉米,收成直线上涨,西瓜打出了品牌,以后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西瓜大棚遍地开花,让许家铺村离原来的贫困村越来越远。这里的光棍儿娶上了媳妇,年轻人盖起了大房子,乡亲们的生活一天一个样。而李双星却仍没有歇下来,一到夜晚,李双星就主动进村,召集乡亲们上“夜课”。李双星把最新的种植技术、市场行情一一道来,帮助大棚户及时改进种植技术。
李双星平时最喜欢的事就是去棚里转。晴天去、下雨去;上班去、歇班也去。一转就是13年。有人开玩笑说:“棚子都盖起来了,瓜也卖出去了,你咋还不歇歇?”“咱干的就是为农民服务的活儿。哪怕是明天退休,今天也要把这工作干好。只要能帮百姓致富,我多跑跑不觉得辛苦”,李双星一脸笑容地走进了大棚。
短评:会领会辅导,才是好领导
在艰巨的扶贫任务面前,李双星不曾懈怠。他风里来,雨里去,牺牲了节假日,晚上还为乡亲们开设夜间扶贫课堂,是典型的“5+2”“白+黑”干部。
13年来,李双星头顶大棚,脚踏泥土,扑下身子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用自己的真心换来了群众的信任。
在扶贫项目受阻时,李双星不急不躁,有思路、肯实干,有情怀、重责任,以不懈的努力推动项目前行。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在扶贫事业上,李双星把小题做大;在从政之路上,李双星把小官做大。他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和智慧,改变了贫困县的面貌,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圆梦人”。
会领会辅导,才是好领导。李双星以他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史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