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遇(1142-1211),字子合,一字子正,居漳州城东东湖(龙溪县),学者称“东湖先生”。他和陈淳(北溪先生)同是朱熹门人。
王遇父王羽仪,绍兴十二年(1142)登进士,任衢州通判,官至朝请郎,有文名。王遇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小聪颖苦学,20岁成为太学上舍生,学业优异。时博士吕祖谦很器重他,特任以学职。乾道八年(1172)王遇登进士,“父子进士”誉满漳郡。王遇初任临江教授,遭父丧回乡守制。后任处州教授,又遭母丧守制。又任蕲州教授。
王遇先后受业于朱熹、张栻和吕祖谦,他学习先贤,治学注重精思力行,不善口耳浮泛无稽之谈。在蕲州任教授时,常与诸生讲说《论语》、《孟子》及经史直到深夜,因讲释深入浅出,蕲州士子深受教化,声名日著。时权臣韩侂胄当权,拟提王遇为掌故官,要他登门求见。王遇认为朝官用人,先使知之,又使登门求见,是使人“自取其辱”,不予理睬。后经吏部依法诠选,调任怀安县丞。帅司詹体仁、郑侨延聘他在幕府参理政事。丞相赵汝遇惜才,拟予擢用,但因韩侂胄当权,将道学定为“伪学”,严加取缔,王遇擢用之事只得作罢。后经给事尤袤、祭酒李祥荐任为长乐知县。在任上,王遇勤政为民,节约开支,重视农耕。撙节浮费积钱数千缗(每缗1000文),用以兴修大塘水利,灌溉田园千余亩。其时,韩侂胄党人陈自强、林采以权势压人,凡任职官员都要对其贿赂,王遇不为权势所屈,后升任赣州通判。
嘉定初年(约1208),王遇调任太学博士。未几,改任诸王宫教授。后又任毗陵(今江苏常州)知州。时值毗陵大旱,王遇大办荒政,竭力发动民众抗旱,尽开仓赈济饥民,停止一切公款馈送、宴饮及犒赏,积钱数万缗用以籴米赈灾。自己业捐俸助赈,还鼓励民众各尽其职,便利通商贸易往来,以丰富物资供给。王遇又亲临乡村视察灾情,对被官宦豪强侵占、填塞成田的太湖垸地,重新开浚通流,以防治水旱灾情。不久,适逢浙东患水灾、闹饥荒,朝命提举浙东常平。王遇上任后,尽心全力救灾赈济。他在毗陵所为,为民所称道。
当时,朝廷正在议行“计灶(即盐灶)买盐”政策,王遇认为此法不可行,竭力反对,他说,前人建立盐场,订定税额,并非不知盐灶可以计算,而是考虑亭民(盐灶户)有时认为盐价太低,不肯尽力生产。如今若实行计灶买盐,盐户若有亏盐产,必受官方处罚,影响盐民的生产生活。这样,今日计灶产盐,将来就会变成计口买盐。不但浮盐难买,连分额盐都会没保证,定会生事。结果,朝廷没实行这一政策。王遇后被提为宗正寺丞,再迁右曹郎中。
王遇是理学名家,一生著有《论孟讲义》、《两汉博义》、《理学文集》等多种。王遇居东湖,自称居所为“东湖草堂”,老年和郡儒常在草堂研讨理学,议论政事,吟诗作赋。各地学子常来草堂问难求教。“东湖草堂”成为理学传播之所。嘉定四年(1211)王遇去世,朱熹赞其“纯笃”,吕祖谦誉其“笃实”,黄榦谓其“学识之精,义利之明,超然于流俗之中,不以一毫私意而累其心”。明嘉靖年间(1522-1566)提学副使邵锐与知府陆金始等倡建王东湖祠于东湖之滨,专祀王遇,每年春秋致祭,纪念这位博学多才、为官清正廉明的爱民良吏。《漳州府志》也为王遇立传。王遇和他的草堂今天仍然声名卓著,成为漳州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