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法官百姓需要、法治建设需要"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5-03-04 15:17
独角兽獬豸,怒目圆睁,能辨曲直,勇猛公正,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也是法律与公正的象征。

——追记模范法官、优秀党员邹碧华

    图为邹碧华(左)接待起诉当事人(资料图片)

    独角兽獬豸,怒目圆睁,能辨曲直,勇猛公正,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也是法律与公正的象征。

    “庭前独角兽”微信号在朋友圈2014年12月9日后再无更新;微信号主人邹碧华,时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的生命指针永远停留在了2014年12月10日……

    2015年1月,邹碧华被追授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

    做一个好法官

    2014年12月10日下午,邹碧华在赴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感不适,送医抢救但终告不治,生命定格在了47岁。

    邹碧华为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取名“庭前独角兽”,意味深长,这也正是他本人坚定法治精神、恪尽法官职守的真实写照。

    5年前,一位身患白血病的男童让邹碧华“揪心”。5岁男孩小铭被亲生父母抛弃,爷爷奶奶没钱给孙子看病,走投无路才来到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要以小铭的名义起诉他的亲生父母,索要抚养费为其治病。

    当时,还没有未成年孩子告亲生父母的案例,法院一时难以立案。时任长宁区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得知后,带领长宁区法院少年庭的法官们开了两天会,研究法条,决定立案。最终,小铭的父亲将名下房产划归小铭作为治病的医药费,孩子坚强地活了下来。

    “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当然要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我们要用法的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邹碧华说。

    在邹碧华的追悼会上,特意来送别的工人蔡师傅拿出一张珍藏的名片,含泪说道:“他接待过我,说得很有条理,让我心服口服,还给了我一张名片。这样的法官百姓需要、法治建设需要。”

    “我们能不能对当事人有一些情感的关心?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给他们帮助、给他们安慰?”邹碧华说,“法官不是‘审判机器’,除了精通法理,做法官更需要有同情心。”

    为了继续提高业务水平,邹碧华持之以恒地学习钻研。除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邹碧华还主编或撰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法庭上的心理学》等十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一书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的畅销书。很多一线法官评价此书“逻辑清晰、思路严密,审判时按图索骥,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还有人说,“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改革“燃灯者”

    “当你处于黑暗之中,看到一支蜡烛点亮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感觉到温暖,你会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一根蜡烛?在照亮别人的时候,照亮我们自己。”邹碧华在回复一名学生的邮件中写道。

    2014年起,上海成为全国司法改革的率先试点地区,任务重、难题多,担任上海市高院司改办主任的邹碧华始终践行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誓言。

    上海司法改革方案提出,法官、检察官实行“员额制”,占队伍编制总数的比例限定为33%,以提升人员素质,提高审判质量。“这就意味着现有法官身份人员中有部分无法进入员额,因为现有法官的比例高于33%。”上海市高院司改办副主任顾全表示。员额制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因此也就成了“改革坚冰”。

    是遵循司改精神择优选取办案骨干还是“论资排辈”让年轻人“就地卧倒”?显然,第二种方案实施起来阻力较小,也是传统管理中“息事宁人”之法。然而,邹碧华反复强调绝不搞职务上的“一刀切”。在经过大量数据测算与分析后,邹碧华发现,助理审判员在实际工作中承担的工作量很大,而有的审判员已常年不在办案岗位。因此,他坚持按照新的法官入额办法对现有法官进行考核、考试和遴选,以保证所有入额的法官都是办案骨干。

    健全法官、检察官及司法辅助人员的职业保障制度也是上海司改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法官要增加薪酬待遇或强化法官的职业保障,还缺乏一定的共识与理解。”上海市高院研究室副主任张新说,“针对这些不了解,邹院长带领我们总结关于法院的特点、法官职业的特点,并搜集世界各国关于法官和当地公务员以及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例差。”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面向改革的荆棘之路,邹碧华敢趟险滩、率先探索,让不少司法从业者看见光亮,增强信心。

    岁寒知松柏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哪有把船划到江心就弃桨投江的道理。走上这个岗位,就得承担起这个岗位的使命与责任。”邹碧华的话语掷地有声。

    2014年4月,经遴选刚到上海市高院司改办的陆伟,一下火车就投入工作。“从4月到7月,每天加班,一直到7月31日召开全市司改动员大会。我记得那天下午5点半,我第一次准时下班。”陆伟说,“一开始也有抱怨,但是看到邹碧华也在加班,我们还有什么话说?”

    司改办的李则立也深深感受到改革的压力。一次午餐时,大家都在感叹改革有难度,邹碧华不无幽默地说:“在座各位的智商加起来都要爆表了,不要怕!”李则立很赞赏邹碧华的斗志:“他应该比我们都累,但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我曾问他如何辨别一个人是想做官还是想做事。”上海高院民二庭原庭长俞秋玮说,“他的回答是,做官可以混,做事混不了,二者的区别就是‘担当’两字。担当需要魄力、决心和勇气,更需要全身心地付出。”

    为了挑起肩头的担子,邹碧华书房的灯经常亮到凌晨。顾全回忆道,在这次人员分类改革中,他们探讨最多的并不是方案本身,而是基础数据。他们对所有法官近5年的工作量进行了测算。“一个双休日,我们把某个试点法院200多名法官的案件办理数据交给邹院长,他让我们把这些人的案卷材料调出来周末看。他认为案件难易度无法从数据中看出,必须看案卷。”顾全说,即使可以通过上海法官业绩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生成电子扫描文件,光是把这些案卷材料拷到硬盘里就要4个小时。

    邹碧华走了,邹碧华精神永留人世。在他的精神中,党员干部看到了理想信念,人民群众看到了公平正义,法律工作者看到了崇法尚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邹碧华精神与我们同在,激励我们前行。(记者 黄安琪 吴振东)

【责任编辑:林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