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红支书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4-10-15 16:00
张仁和,我们的好支书啊,你怎么走得这么早?!石壁村数千村民扶老携幼,排着长队,一步一步地把张仁和的骨灰送往公墓。

——追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原党支部书记张仁和

图为张仁和生前在福建省宁化县客家祖地前拍摄的照片(资料照片)。

    罕见的喜丧连办

    “啪啪啪啪……”2004年11月2日上午,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新修成的水泥路上,喜庆的鞭炮声震天作响。这一天,石壁通往桃金的400米乡村水泥公路全线贯通。然而,鞭炮声过后,这里响起的不是笑声,而是催人泪下的哀乐声和揪人心肺的啼哭声——

    张仁和,我们的好支书啊,你怎么走得这么早?!

    石壁村数千村民扶老携幼,排着长队,一步一步地把张仁和的骨灰送往公墓,有的老人实在走不动了,就站在家门口拄着拐杖,眼含热泪目送;有的孩子太小,就牵着父母的手,踉跄在凛冽的风中……

    石壁村为什么将喜事与丧事一起办?张仁和,一个普普通通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死,为什么牵动这么多村民的心?!

    他倒在工地上

    2004年10月23日,临近中午,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通往桃金村乡村水泥公路建设现场。一辆满载钢模的施工车费劲地爬坡,驶到了拐弯处。一位壮实的汉子忙着指挥车辆:“过、过,小心,这里有围墙,好……”“好”字还未说完,施工车突然失去控制,向右一歪,重重地撞击在那汉子身上。“仁和!”站在家门口的村民张庆明,大叫着跑了过来。

    张庆明与住在附近的孤寡老人张国道一起扶着仁和到了自己家门口,赶紧端来开水。看着仁和骤然变色的脸庞,张庆明迅速推出摩托车要载他上医院。

    张仁和执意不肯,说:“没事,只是头有点晕。再干会儿,路快修好了……”

    张庆明坚持载张仁和前往医院。

    到了医院门口,张仁和还是重复着最后一句话:“我没事,没关系。只是头有点晕……”

    然而,20分钟后,这位年仅39岁的客家汉子,却永远停止了呼吸。他死于肝脾破裂,内脏大出血。

    半小时前,张仁和的妻子到工地叫过他,此时正等着他回家吃饭。

    村主任张清福赶到医院,简直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事。他哽咽着说:“前不久镇里组织村支书去外地考察,张仁和本应随队,但他得到一位热心人的许诺,说要是在规定的工期前建好公路,将得到3万元捐款。为此,他留了下来抓紧组织施工。”

    张仁和去世后,73岁的老党员张耀达全程守护着他的灵堂。张仁和的骨灰盒在家族香火厅停放的一个星期,每天都有上百群众自发前来拜祭他,为他上一炷香,磕三个头,在他的灵前,村里15个老党员泣不成声。

    这些年来,好支书张仁和的事迹传遍了宁化这片红土地。宁化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张仁和同志学习,还组织了报告团,宣讲张仁和的先进事迹,石壁人更是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张仁和的哀思与怀念。

    “要做得最好”

    石壁村是客家祖居地,出闽入赣的“门户”。1992年,张仁和从石壁镇计生队队长职位,调任村党支部书记。那年,他26岁。如何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如何在海内外客家乡亲面前树立石壁的形象?如何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张仁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村两委会上,张仁和的话掷地有声:“我们不能丢客家祖地的脸,不能辜负组织,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先从整治门面开始:石壁村原先没有农贸市场,四方八邻乡亲们沿着国道设圩场,每逢圩日,交通严重堵塞,行人怨声载道。张仁和请市里的专家,编制了《石壁村建设规划》。按照规划,他带领村两委着手实施主街道拓宽改造、小区建设和客家边贸市场建设。如今,长1000米、宽30米的石壁村主街道、商住合一的108户的农民新村、几千平方米的农民广场均已初具规模。

    石壁镇是全省有名的水土流失区,古民谣“禾口淮土,荒山秃土”中的“禾口”就是如今的石壁。石壁村1658亩耕地全是“望天田”。张仁和带领干群念起“致富经”: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因地制宜搞农业综合开发。几年间,村里共新修机耕路5条计3.5公里,新筑排洪沟800米,铺设“U”型槽3.4公里,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原本只能收两三百公斤粮食的田地,如今能收四五百公斤。

    根据石壁适于种烤烟和糯稻的特点,张仁和发动群众建立了1000亩优质烤烟和糯稻基地,并打出了品牌。如今烤烟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糯稻基地成为福州亚亨、厦门银鹭、沙县麦丹等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张仁和还引导村民投资兴办两家粮食加工企业、一家机砖厂、一个加油站,村民年人均收入已由1992年不足1000元提高到现在的2700元,村集体收入也一改过去负债累累状况,增加到七八万元。

    在张仁和担任村支书的10多年时间里,石壁村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镇各村前列,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2000年和2001年,石壁村被省政府确立为“村级建设达标示范村”;村党支部和张仁和连续8年分别被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及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村党支部还两次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9年张仁和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

    “乡亲有困难,我怎能不顾?”

    张仁和当支书,一颗心牵挂着村里的困难群众。

    老党员张耀达的家与张仁和的家仅一田之隔,他是看着仁和长大的,说起仁和,老人泣不成声。

    张耀达说:仁和是个苦孩子,四岁丧母。当学生时,他周末回家都要上山砍柴,然后步行30里路去学校。他对人热情,无论谁家有事请他帮忙,他都是“好”字当头。当了支书后,他更是为村民操碎了心。张耀达妻子残疾,儿子患精神病,每年到了双抢季节,张仁和都组织村里的劳动力来帮助他家。担心张耀达家生活困难,路上遇见,张仁和常30、50元的塞进张耀达的腰包;担心张耀达夫妇无力挑谷子去加工,张仁和花800多元给买来了一台小型家用碾米机。2002年,张耀达孙子考进龙岩电子工程学院,张仁和主动借给他家2500元做学费。2003年,张耀达孙女考上福州音乐学院,张仁和又主动送来300元。

    “张仁和对老人很关心,虽然村里困难,可在重阳节时,仍会给老人送礼品,他身上有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啊……”张耀达边落泪边说。

    村民张启财1989年因肺癌病故,妻子在田间喷洒农药杀虫时,不幸中毒身亡,6岁女儿张雪金和4岁儿子张银根成了孤儿。张启财的弟弟张天光既要供养老母又要抚养自己的两个孩子,过日子本已艰难,哥嫂去世后又将一对孤儿接到家里,生活更是拮据。

    四个孩子转眼都到了上学的年龄,这可急坏了张天光。那是1992年,张仁和刚上任,了解到张天光家中的困难,就主动到石壁小学请求减免张雪金和张银根两兄妹的部分学费,以后每年学校注册时,张仁和都专门为他俩跑一次学校。

    张仁和平时还特别关心两兄妹的学习进展,隔三差五地给他们买一些文具,偶尔还给30、50元生活费,过年各送一套新衣服。张银根很能读书,2003年考取了北京工业机械学院,张仁和又悄悄从自家存折里取出2600元给孩子做学费。

    张天光说,这十几年下来,张仁和差不多资助了两个孩子近万元的生活费和学费,“没有张书记,孩子做梦也别想上大学”。

    提起张仁和,当了13年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张河春老人告诉记者,石壁村有个农灌水渠,位置高,一下大雨,渠水就溢到街上。1997年农历五月初五,天降暴雨,渠水暴涨,迅速淹没了街道及街两旁的民房。张河春家地势比较低,又位于前排第一家,洪水来袭,首当其冲。此时,家家户户都忙着排淹进自家的水,谁也没空前来帮忙。眼看土墙被泡得快塌了,张河春忧心如焚。这一幕刚好被前来巡查水情的张仁和发现,他迅即把雨伞丢在一边,大声对张河春说:“我来顶门板,你赶快再去找些塑料布和门板来!”“多亏他帮忙,不然我家房子就完蛋了。我家房子一倒,连在一起的10多家房子都要跟着倒。”张河春说。

    这次洪水事件后,张仁和结合村里主街道的改造,提议把老房子进行重新规划,拆旧更新。不到一年时间,改造工程全部完成。新房子和街道地基被垫高了1米多,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洪水了。

    群众富了,他还过着穷日子

    张仁和从小由长自己14岁的二哥张仁勇抚养大,兄弟俩感情深厚。

    1997年端午节那场洪水,张仁勇承包的村砖厂损失了2万余元,他专门请弟弟和村主任、文书等人来查看砖厂的灾情,希望减免些本年度的承包费,但被张仁和拒绝了。过了几天,张仁勇又到弟弟家:“我受灾这么严重,村里就不能研究一下,哪怕是减免500元?”张仁和却说:“合同里并没写这种情况下有补偿,一切要按规定办。”张仁勇愤愤地甩下一句话:难怪你越当越穷!

    张仁勇的话没错,四兄弟中,三个哥哥早就建了新房,只有张仁和还住在父母1949年建的老房子里。

    在村北,有一排一字摆开的房屋,两旁是新房,墙面上贴着瓷砖。中间是陈旧的土木结构房,这就是张仁和的家。走进屋里,只见泥巴地凹凸不平,简易的木板床上铺着破旧的被子,由于漏雨,四堵泥墙斑驳陆离。家里最时新的家具,全是张仁和1987年结婚时购置的,一个橱柜,一架旧缝纫机,一台30厘米(12英寸)黑白电视。灶台还是农村烧柴木的“大家伙”,张仁和的妻子张秀荷最大的心愿是能买台燃气灶,可张仁和说烧火用烟杆,可省点费用。一阵阵寒风穿过破旧的窗户,屋里的人看着张仁和的遗像,久久地,久久地说不出话来。

    张仁和的妻子张秀荷是个朴实的农村妇女,她说,张仁和平时只顾忙村里的事情,家里所有的农活,几乎全由她一人承担。此外,张仁和还做了许多“对不起”家里的事,家里每年有近万元的收入,都不知被他花到哪去了。

    像这类事,善良的张秀荷从不计较。但是有一次,她真被气坏了:1996年,镇里街道拓宽改造,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张仁和买了一块70平方米的临街宅基地,准备做店面以改善家庭经济的窘迫。当年底地基刚砌好,碰上村里“三提五统”任务无法完成,张仁和没多想,悄悄以3.6万元的低价把地基转让了。张秀荷泪水涟涟:“别人家都住上新房了,难道我们要住一辈子的破房子吗?”张仁和淡淡地回答妻子:“等我哪天不当村支书了,再去建新房吧。”十几年下来,张仁和经常用工资冲抵村里的欠款、垫付各种费用,在他去世时村里还欠他近4万元。

    2002年,总投资30多万元的村部开工建设,不少工程队老板纷纷登门拜访,都被他拒之门外。最后,这项工程向社会公开招标,一家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中标承建,既保证质量,又节省造价5万元。挂村的镇领导张沐河说,他几次和张仁和到三明跑项目,如果白天办完事,晚上肯定乘班车赶回偏远的宁化,以节省2人的住宿费。张仁和挂在嘴边的是:村里穷,能省就省一点。

    张仁和的清明,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年,张仁和因家庭原因短暂离开石壁,村里30多名党员联名写信给上级,要求他回村当支书;多次换届,他都满票连任村支书,在全镇22个行政村支书中是唯一一个。

    窗外寒风瑟瑟,望着一脸朴实憨厚的张仁和的遗像,我们的心揪得很紧很紧。在这块客家祖居地上,诞生过90多个革命英烈,也滋养了谷文昌这样的下放干部,今天,张仁和的事迹再次让我们心灵震颤: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究竟体现在哪里?新时期共产党员应当怎么做,才能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带领群众奋发向前,去完成我们这一代人伟大的历史使命?张仁和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作了回答。

【责任编辑:黄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