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73岁的劳模陈清河在国内创意产业最具权威的公益性奖项——“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评选中,与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等6人同时荣获“杰出贡献奖”。沉甸甸的奖杯背后,是陈清河对竹藤编技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探索与传播……
一根藤条编出一个亿元产业
1971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校的陈清河夫妇,响应“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号召回乡,在安溪县尚卿公社农械厂建立竹编车间,开创了安溪竹编工艺的先河。
1972年,陈清河夫妇设计制作了8件竹编工艺品入选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其中,“菠萝罐”作品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型画册(全国仅3件竹编作品入选)。此时,安溪县尚卿公社农械厂的工人从30多人增加到1300多人,还在外设了20多个加工点,3000多人从事竹编工艺,设计生产8大类40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省竹编工艺品出口重点厂家。
1984年,安溪县创办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省安星藤器企业有限公司,陈清河出任总经理、总设计师。几年间,先后生产竹藤工艺品13类4200余种,产品出口亚洲及欧美4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帮助5000多贫困户脱贫。1987年企业被国家、省、市评为外商投资企业先进单位,1989年荣获中国外经贸部颁发的“全国经贸系统先进单位”奖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竹藤工艺在安溪已经呈现全面开花的发展态势。而随着市场从国内向国际拓展,传统的竹藤工艺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外众多客户的要求了。1991年,陈清河顺应市场需求,尝试将“竹藤工艺与铁艺”结合,设计了一些藤铁结合的工艺品,如花架、椅子、桌子等。以铁丝当骨、藤条做面、个性为态,这种“刚柔相济”的“藤铁工艺”一经问世,很快成为欧美国际市场的潮流时尚,藤铁工艺也传播到福建全省和广东、浙江、广西等地,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自此,每年春秋两季的“广交会”都特设“藤铁工艺”展区,安溪藤铁工艺产业也步步攀升,成为占据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额三分之一的特色民生产业。
如今,安溪全县拥有各种藤铁加工、生产企业417家,加工点3000多个,从业人员12万人,藤铁工艺品出口总额达23949万美元,年产值超过40亿元,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藤铁工艺之乡”,成为全国重要的藤铁工艺品生产及出口基地。
一个基地育出一批创新团队
“工艺美术如果不持续创新就意味着走下坡路,就意味着失去了前途”,陈清河如是说。
实践证明,从竹编到藤编、到藤铁工艺再到藤铁家居工艺,每一次成功的转型,都离不开材料创新、理念创新、工艺创新的有力支撑。四十多年来,当陈清河用创新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产业传奇,他同样没有忘记对创新人才的培育。
早在1972年任尚卿竹编工艺厂厂长时,陈清河就手把手向乡亲们传授竹编工艺,先后培养技术人员、技工1.5万多人。同是竹藤编技艺传承人的黄连福回忆,当年,陈清河正是以这种无私传授的精神,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授给村民,一传百,十传百。直至今天,经他调教过的弟子已有5人获评国家、省、市工艺大师,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人3名,高级教师4名。
2012年12月,72岁的陈清河放弃厦门的晚年安逸生活,在安溪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县华侨职业学校创办安溪劳模创新工作基地。基地有教学楼2800多平方米,设竹藤技艺、家居工艺、陶艺、新材料运用、茶礼包装等5个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陈清河的主持下,基地以培养新一代复合型人才和工艺大师为目标,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以美术基础课入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手把手传授竹藤编工艺基本功。同时还针对藤铁工艺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开展会诊和现场解决服务,带动了当地藤铁企业研发3200多件新产品,其中100多件产品获得知识产权保护,30多件产品在全国各级比赛中获奖。
2013年1月,原福建省省长胡平到基地视察,高兴地说:“你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要把安溪劳模创新工作室做好,中国的‘美猴王’要战胜人家的‘米老鼠’,这是我的中国梦。”
一位劳模带出一个劳模群体
“责任心很强,做一件产品务必要做到自己满意不可。有时他会半个月、一个月连续做一件产品,每天工作13个小时以上。” 业界同行这样评价陈清河。
实干成就了实业,也锻造了脚踏实地、扎根群众、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的劳模精神。1988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陈清河“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9月,国务院授予陈清河“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12月,陈清河被评为“安溪县改革开放30周年十大风云人物”。2010年安溪竹藤编技艺被泉州市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安溪竹藤编技艺被确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陈清河被确定为传承人。
如今,陈清河的劳模精神在劳模创新工作基地得到了更广泛的弘扬和聚合。截至目前,基地共聚集全国劳模1名、省级劳模1名、市级劳模6名,负责领衔各个工作室。省工艺名人黄连福,市工艺美术大师陈明辉、黄庆发、林时德等,虽已退休,但仍在劳模创新工作基地开设家居工艺专业,招收3个班教授60多名学生。
在劳模创新工作基地,不同时代的劳模们每月互动一次,老中青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互补共进,开展实质性技术创新活动,劳模的“单兵作战”变成了群体“组团协作攻坚”。目前,安溪县藤铁工艺行业的劳模队伍达11人,他们代表的11个藤铁工艺大企业,占有本产业70-80%的营业额。
“我虽已古稀之年,愿将一生所学所创工艺传授给年青一代,把安溪竹藤铁工艺产业做强做大,我愿把有限的时光融入在无限的追梦之中”,这就是陈清河的“产业梦”。(苏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