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河南省纪委驻省人社厅纪检组组长王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4-06-06 10:18
王宏将一腔热血倾洒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用无怨无悔的追求诠释了纪检监察干部这个职业的荆棘与荣光。

    生命之光

    ——追记河南省纪委驻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纪检组组长、厅机关党委书记王宏

    

    图为王宏(中)生前代表河南省人社厅接受群众赠送的锦旗。孙伟华 摄

    “哗啦啦”,他一米八的个头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别挂在腰间的一大串钥匙被甩得叮当作响,如同他跳动的脉搏,给人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

    然而,这声音却再也无法响起。2013年8月24日,因突发心脏病,钥匙的主人——河南省纪委驻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纪检组组长、厅机关党委书记王宏永远停止了心跳,时年59岁。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

    王宏走了。机关院里,再也看不到他步履匆匆的高大身影,常伴主人到深夜的灯光也不再亮起。

    王宏曾担任河南省纪委第四、第六纪检监察室主任。在省纪委工作期间,王宏便是出了名的“工作狂”。老同事袁航形容他是“永动机”,“一上案件,发动机一转,就停不下来”。

    他曾为查找一张关键票据,冒着40℃的高温酷暑,钻进堆满几十个麻袋票据的库房里,一查就是四五天。

    他曾为突破某案件,连续奋战数月,中间因劳累病倒,却边输液边工作。

    同事心疼王宏“连轴转”,常常强迫他休息。但他每次都笑笑,“我这身子骨,没问题”。

    然而,病魔正向他悄悄袭来。1999年,凶恶的心脏病让王宏晕倒在信阳,晕倒在与腐败分子较量的过程中。

    但病魔阻止不了王宏忠诚履职的脚步。未待完全康复,他便再次踏上办案征程。“身体是本钱。”同事劝王宏。但他却说:“工作干不好,要本钱又有啥用!”

    行动,依然果敢;思维,依然敏捷。同事们却看得出,王宏明显消瘦了,他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

    2001年10月,在濮阳办案时,王宏又一次因心脏病晕倒,病情转重。在领导的“命令”下,他被转到北京阜外医院做心脏搭桥手术。

    起初,王宏以为是放几个支架的“小问题”,一个劲儿地和医生商量:手术后3天下地、7天争取回到工作岗位。可诊断结果一出来,主治医生就发了“火”:“你不要命了,4根通往心脏的大动脉堵死了3根,剩下那根也堵了90%!”

    这时,王宏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牵挂的依旧是案子。手术前,他叮嘱同事:“如果我没挺过来,你们一定要将案子一查到底。如果我手术成功,就接着一起干!”

    说到做到!术后不到两周,他便回到了办案一线。

    2006年,王宏调到当时的河南省人事厅当纪检组组长。关心他的人都暗暗期盼着,换了“战场”,他绷着的弦能稍稍松弛点。可在新的岗位,王宏依然如故。

    “他呐,满脑子都是工作,去世前一天深夜还给同事打电话交代工作。”王宏的妻子讲得很慢,泪水在不经意间划过她的脸颊。她用手抹了抹眼角,顿了顿说,“如果不是为了工作,他或许不会走得这么早……”

    据妻子回忆,按照医嘱,王宏每隔半年都需要到北京的医院复查一次,但他常常为了工作而耽搁。

    2013年7月,王宏受命组织省人社厅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忙起来,便把检查的事抛在了脑后。医生几次催促,催得急了,他便想出一个法子——让朋友带片子去北京。

    只是,当专家的诊断书从北京带回来时,王宏却已经和大家永别了。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王宏用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勇士之姿,践行了他的铮铮誓言。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宏态度坚决:“就是颗‘地雷’,也要挖出来!”

    王宏是个“老纪检”。1985年从武警部队转业到地方的他,从事纪检工作近29年。

    29年正风肃纪对党性信念的“淬火”,炼就了王宏刚正不阿、一往无前的品格。

    2001年,王宏在查办濮阳市原副市长魏某违纪问题时,发现了“案中案”:濮阳市原分管财政的副市长李某频繁指示财政局向下属一家宾馆打款。多年的办案经验告诉王宏,这背后一定有“猫腻”。

    然而,调查还未开始,阻力便接踵而至。有人提醒他:“这人在濮阳根基深厚,是颗‘钉子’,弄不好,会扎手的。”更有人赤裸裸地威胁:“敢查这个案子,是不是活腻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宏态度坚决:“就是颗‘地雷’,也要挖出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悄然打响。

    李某阅历丰富,反侦查能力强,对违纪行为以小盖大,涉及重点事项避重就轻,案件查处一度陷入僵局。王宏迅速调整策略,主攻外围证据。他带领办案组从艰苦繁杂的查账入手,对李某、财政局、宾馆的资金往来等展开全面调查,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疑点,牵出了实质性问题。

    很快,李某将收来的烟酒等礼品拿到宾馆卖,尔后怂恿宾馆向市财政局打报告要钱,从中套取50万元的事实浮出水面。李某最终依纪依法受到处理。

    事后,王宏对同事说:“咱纪检干部办案,不是缺办法,更多的时候是缺勇气。同不正之风作斗争,勇气比办法更重要。”

    王宏曾遇到“老熟人”拎着礼品来求情,但他义正词严:“犯了错就要受处理,给座金山也不行!”他曾遇到死亡威胁,办案人员士气低落,王宏便给他们打气:“案件查不好是你们的责任,压力顶不住是我的责任。”

    数字是最好的注释。在省纪委工作期间,王宏参与查处违纪违法案件50余起,其中涉及厅级干部14人。

    担任省纪委驻省人社厅纪检组组长后,王宏接触大案要案的机会少了,但在正风肃纪方面,他依然不手软、动真格。

    他紧盯公务员招录面试这一“社会上打招呼多的地方”,严查人为干扰,推动制定招录面试集中命题、考官异地交流和考官考生双抽签制度。

    他牵住为民服务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窗口单位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强化为民服务意识。

    他瞄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次深入基层查纪律、查作风、查能力、查效率。

    去年5月,为了查摆人社部门自身的问题,王宏策划了一个“大动作”:对18个省辖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人力资源市场等窗口单位进行暗访。其间,他不打招呼、不亮身份,多次与暗访组同志一道,以办事群众身份深入一线。

    暗访结束后,存在“庸懒散”现象的10家单位和20余名窗口工作人员被逐一点名批评,1名工作人员被调离工作岗位。

    就在去世前一周,王宏还就行风建设再次要求:务必在8月底前召开一次全省人社系统的自查自纠会……

    其他同志劝他少管“闲事”,他说:“咱不帮老百姓帮谁!”

    在常人眼中,王宏是一个“工作狂”、是一个冷冰冰的人。很多时候,这种人往往与爱不沾边。但在他身上,爱,从未离开。对同事、对家人、对群众,他都有着温情的一面。

    同事们说,他讲原则也重人情,外冷内热,对人善着呢。

    王宏的老同事李锋刚调到省纪委时,一家三口租住在偏僻的城中村。那里环境脏、治安差,李锋经常出差办案,放心不下家中3岁的孩子。是王宏得知后,多方打听,四处寻找,帮他一家三口找到其他栖身之处。

    人社厅里一个年轻干部做手术,术前压力大。王宏得知后,叮嘱做过同样手术的同事一定“去看看”,好好开解一下。

    驻人社厅纪检组监察室有两个年轻人没有对象。王宏带他们到外单位调研,工作之余总爱风趣地讲:“我这有两个帅小伙,要请你们操操心哟!”

    同事们含着泪回忆:“他常说,凡事要换位思考,把同志们的事情当自己的事办。”

    家人说,他工作忙,但有时间就惦记家中事,家中人。

    他对母亲讲孝道,每天与母亲通电话,只要不出差每隔两三天都会去母亲那里坐一坐。老人身体不好,王宏去世后,负责处理丧事的同事想隔一段时间再告诉她,但根本瞒不住——老人在等儿子打来的电话,却再也等不来……

    对妻子、对儿子,他多有愧疚。因工作忙,他陪他们的时间有限。但只要有时间,他就会陪妻子一起散步,一起上街买菜;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辅导儿子功课,讲授做人道理。为了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他甚至一度跟着喜欢篮球的儿子看NBA。儿子说,父亲后来竟真正成了一个篮球迷。

    他的爱,更多的是对群众。

    他曾碰到城市执法人员与瓜农撕扯,冲过去和执法人员理论:“老百姓不容易。你们要多给他们讲道理,咋能简单粗暴执法。”

    他曾碰到路政人员乱罚款,还“欺负”了货车司机,便带着货车司机找路政人员理论。其他同志劝他少管“闲事”,他说:“咱不帮老百姓帮谁!”

    受到帮助的群众不知道,这个热心的人,是位让贪官怕得“绕着走”的纪检干部。

    叶子绿了变黄,落入泥土,再吐芬芳;种子埋入大地,孕育萌发,等待新生。

    王宏走了。但他的生命之光,却净化了很多人的心灵、坚定了很多人的脚步……(记者 张磊 翟耀)

    记者手记: 生命的坐标

    王宏走了,耗尽身体里的最后一丝能量。

    走进他的人生,便走进了感动。

    王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还是十几年的心脏病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应该养着的“病号”,却在工作岗位上执著无悔地燃烧着生命的光和热,直至最后一刻。

    是什么支撑他这样做?同事们说:他常讲,干好工作是他的职责所在、生命所在。

    这让记者想起一句话:“人活着是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这位置里找到生命的意义。”

    王宏找到了,在纪检监察战线上,并将生命的坐标永远地定格在这里。

    他忠于事业。这份忠诚是如此炽热,以至于在他心里,大过了一切,包括生命。

    他勇于担当。这份担当是如此厚重,矛盾他不躲,困难迎头上,从事纪检监察工作29年,他正风肃纪不手软、不退缩,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他情系群众。这份真情是如此纯粹,以至对素昧平生的人,他依然相帮相助。

    而所有的这些,皆因他找到了生命的坐标,找到了自己的职责所在,摆正了自己在党的事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位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王宏将一腔热血倾洒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用无怨无悔的追求诠释了纪检监察干部这个职业的荆棘与荣光。(记者 张磊)

【责任编辑:黄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