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30岁的江苏省沭阳县纪检监察干部周亢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去世,至今已1个多月,家人仍沉浸在极度悲痛中,不愿相信他已离世。
元旦前夕,传来消息——接受周亢肝脏移植的张先生手术很成功,已出院回家休养。这给周亢的亲人带来些许慰藉,周亢的母亲尹歧娟说:“我儿子没有走,他的一部分还活着。”
据悉,周亢是江苏省第41位器官捐献者。
工作时突发疾病去世,家人决定捐献其器官
2013年11月19日中午,周亢在工作时突发疾病,被同事和家人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经全力抢救,周亢恢复了微弱的心跳,但不能自主呼吸,只能依靠呼吸机。医生说,由于脑出血时间过长,周亢已经是医学上的“脑死亡”。
“儿子这么年轻就走了,如果把他身上的器官捐出去,能救活别人,也是在延续他的生命,至少他的一部分还活着。”周亢的母亲和父亲周光亮商量捐献儿子的器官。
尽管很悲痛,周光亮觉得老伴的提议“好像黑暗中的一丝亮光”。可他有一点担心,那就是不知道周亢的妻子邵海燕会不会同意。他不好直接开口对邵海燕说,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邵海燕的父亲,后者想了一下说:“这是做善事,我去和海燕说。”经开导,邵海燕也同意了。
沭阳当地没有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先例,经江苏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委托,南京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和医疗专家组来到沭阳,同周亢的家人办理相关捐献手续。专家组对周亢的病情进行了评估,认为具备捐献器官的条件。2013年11月23日20时32分,周亢的心跳完全停止。全体工作人员向他默哀3分钟,经过细致的获取手术,周亢的肝脏被成功取出,医生对遗体进行了精心修复。随后,周亢的肝脏被成功移植。
“一个人时,善待自己,两个人时,善待对方。”周亢有写日记的习惯,在日记里,有着他对人生的思考。
周光亮说:“周亢从小就不让人操心,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虽然出事后,他不能开口说话,但我们相信他会同意我们的决定,因为他一直都是一个乐于为他人着想的人。”
同事、群众眼中的好干部
“做事认真、话不多,沉稳、踏实。”这是周亢同事对他的印象。
2008年1月,周亢从南京回到沭阳,考上“大学生村官”,任吴集镇吴西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副主任;2009年9月,任吴集镇工业办事员;2010年8月,考入沭阳县纪委监察局工作。
尽管周亢离开吴西村4年多了,但村委会主任陈士超依然记得这个小伙子,“虽然话不多,但见了我和村民总是先笑再开口打招呼,是个好后生”。春秋两季,周亢和其他村干部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在地里巡察,劝阻村民焚烧秸秆。村党支部还把发展党员的相关材料交给周亢负责,周亢总是认真细致地做好这些工作。
“要视群众为家人,视群众反映的事为家事,视群众来信为家书”,这是周亢学习笔记里的一段话。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3年9月,周亢着手调查汤涧镇的一个信访件,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成功化解了信访矛盾,当事方都很满意,当事人张某某特意给县纪委监察局工作三室送了一面锦旗,以表达感激之情。
翻开周亢生前做的一本本信访调查卷宗,细读一页页谈话笔录,不难发现他对工作的投入和负责。谈到周亢的工作表现,沭阳县纪委监察局工作三室负责人郝康军动情地说:“周亢的去世,是我们工作室的一大损失,我失去了一个得力助手。”
家人心里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
周亢常说,为人子,须尽心报答父母恩;为人父,须孝敬父母作表率。2003年,周亢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南京找到了一份各方面待遇都不错的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工作顺风顺水。后来,周光亮被检查出患有冠心病。周亢得知父亲患病后,考虑到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不太好,就决定放弃在省城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重新就业。别人替他惋惜,他说:“父母培养我很不容易,现在父母体弱多病,我回家乡工作,可以多照顾父母。”
起初,周亢在同事、朋友的眼里显得有些不太“合群”,因为他总是忙完工作后就回家了,几乎不参加朋友间的聚会、应酬。“他哪里是不‘合群’,他着急赶回家,是为了让帮着看孩子的老母亲能歇一歇,为了我能轻松点。”说起丈夫,邵海燕哭了起来。
“妈妈,你为什么哭了?”2岁半的双胞胎女儿心疼妈妈,不解地问。“妈妈没哭,妈妈这几天眼睛生病了。”邵海燕这样哄女儿。
“我们想爸爸了,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玩着玩着,女儿又问。邵海燕一边给女儿看手机里周亢生前的视频,一边说:“爸爸出差去了很远的地方,要过很久才能回来。”
临走时,小女孩追到门口对记者说:“叔叔,你要看到我爸爸,叫他早点回来,我们想他了。”(记者 尹健)